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一季度全球并购超万亿美元,科技并购如何规避“摩擦”风险?

2018-05-14 15:15:4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去年中资企业对美收购规模呈现“断崖式”下跌,与此同时对欧洲的投资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都大幅增加。2016年,中资企业在欧洲、美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收购规模分别为202亿、730亿、245亿美元。2017年,中资在美收购从创纪录的730亿美元骤降至78亿美元,减少了90%。不过,在欧洲的收购规模上升至357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至362亿美元。

“以前国际交易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现在可以看到摩擦和敌意在抬头,”安伟斌表示,随着中资涌入欧洲,欧洲的监管措施也在强化。德国推出外商投资新规、英国加强监管措施、欧盟计划实施“超国家”的交易甄别机制。德国还呼吁监管规定透明化,以便迅速发现谋求其上市公司股权的潜在外国买家。

王庆告诉记者,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对中资并购审查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已经成为敏感行业。从欧洲来看,英国、法国、德国等监管部门,对于中资对高科技领域的投资也比较谨慎。

“欧洲国家与美国不同,他们长期以来的优势主要是集中某些特殊产业,比如汽车,高端制造。如果这些领域在短时间内被迅速超越,他们在全球的竞争力就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基于自己的项目经验,王庆分析,去年以来中资多起欧洲并购做的非常快,欧洲政界和商界缺少思想准备,所以他们开始转变态度,希望对中资收购能够更及时的监控和监管。

“知己知彼”的实操建议

“目前中资国企海外收购相对保守一些,部分民营企业的并购节奏依然比较迅速,可以看到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获得更好的品牌、推进产业升级,海外投资的态度依然比较积极。”在王庆看来,中资企业今后几年在美投资可能都会挑战重重,但是对海外市场充分了解之后,调整投资策略,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并购合作的。

跨国并购的参与主体较多,既包括交易双方,也包括监管部门、投行、基金及相关中介。需要明确的是,不同主体对同一桩收购的态度是存在差别的。

监管层面,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产业竞争力的考虑,近期趋于谨慎;企业层面,受中资企业背后的资金和市场的吸引,则表现出积极的合作欲望;资本层面,中国企业到海外市场,也会越来越多的利用海外资本,或引入融资、引入私募、组成财团,资本方基于未来可观的回报预期也非常愿意抓住这些市场机会;投行和中介机构也是乐见其成,交易越多,获利自然越多。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