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海南什寒:“天上”的最美中国乡村是这样发家致富的

2018-05-11 09:22:3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海南岛四周环海、地势低平,中部皆山。一个名叫什(zhá)寒的小村庄就深藏在众山下海拔800米的盆地中。地区偏远、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不畅、山路十八弯。即便如此,村民李虹还是选择在此地继续生活下去。理由很简单:这里山好水好空气好,许多老人都活到100岁。

李虹今年四十出头,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许多,两个孩子都在山外的镇上读书,最大的已经上了初中。和其他少数民族村民一样,她本来靠种地为生,家里穷得叮当响。

“什寒”是黎族地名。“什”在黎语中是“田”,“什寒”意指“寒冷的田”。作为海南岛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什寒村有“天上什寒”之称,曾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下称“琼中”)中最贫困的一个,而琼中又是海南18个县市中经济排名倒数的县。

但什寒村也有时来运转的时候。在2013年夺得“最美中国乡村”桂冠后,什寒村的生态旅游业便蓬勃起来。李虹开起了一家农家乐,生活过得一点儿也不比县城的市民差。

其他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改善。官方资料显示,从2009年到2016年,什寒村村民的年收入从不到1000元增至13721元,7年增长13倍,并就此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这个小山村的蝶变,得益于这里的人“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这里“穷”得连农作物都不愿意生长

4月下旬,第一财经记者从琼中行政中心营根镇车站乘坐汽车出发,车行约15分钟后,开始驶向一条宽约4.5米的盘山公路。途中森林茂密,苍翠欲滴,溪流缠绕,鸟鸣虫叫。

据《琼中地名志》记载,什寒村曾是古代驿站,这条道是当时的古道,是万宁、琼海到白沙的必经之地。美国传教士香便文、丹麦传教士冶基善曾在一百多年前徒步考察五指山区黎峒时经过。

今天的什寒村,由冲沙、什托、元也和苗村等4个自然村组成,共有村民500余名,皆为少数民族,其中苗族约300人,其余是黎族人。

汽车在山路上前行。大约40分钟后,随着一块刻有“奔格内”三大个字的木牌映入眼帘,什寒村就到了。奔格内在当地语言中,意识是“来这里”。

由于汽车一路盘旋而上,下车后,记者开始感觉到头晕,像玩过山车后的感觉。“现在交通已经非常好了。”听到记者说从琼中来到什寒村路况复杂时,李虹说,“要是在以前,我们要走上好几个小时。当时的路面才这么大(她用手比画着大约50厘米宽),而且陡,下雨时容易打滑,危险。”。随着一块刻有“奔格内”三大个字的木牌映入眼帘,什寒村就到了。奔格内在当地语言中,意识是“来这里”。

村民黄秋梅对此有着更切身的体会。20年前,在她出嫁当天,迎亲队伍将她从邻近的冲山镇接到什寒村,光在路上就走了3个小时。“我几乎是爬着上来的。”

偏远、交通不便似乎成了贫穷的代名词。黄秋梅说,当时“村里多数人的房子都是破旧的瓦房,还有茅草屋,村里不通电,一入夜,山气的寒冷侵袭而来,心里也跟着发冷”。

由于山里湿气太重,那时什寒村总是湿漉漉的。李虹对此也标“不知道为什么”。但她看到,这种气候对村里的茅草房影响大,茅草几乎两三年就要换一次,赶上阴冷潮湿的季节,村人甚至长达1个月见不到阳光,而道路泥泞和随处的猪牛粪便更是让人寸步难行。在这种情况下,过年过节,一些外地嫁过来的媳妇甚至不好意思让娘家人来走亲戚。

不过,什寒村曾有过一段美好的日子。在上世纪80年代,什寒村一度是远近闻名的养牛村、富裕村。那时候,什寒村每家每户都有几十头牛,村里一些不错的老房子都是靠养牛建起来的。

“当时专门有公司来收购。”什寒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康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总体来说,当时养牛好,收入不错。”

但好景不长。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政府号召村民封山育林,这让原本可以用来放牧的土地逐步减少,原始养牛产业遭受巨大打击,村里的生活水平也大不如以前。

不养牛后怎么办?什寒村开始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农作物。然而,高海拔让什寒村的土地对许多经济作物有一种天然的排斥。传统的种植业在这里几乎被堵死了。 “最后我们都不想种了。”王国康说,“我们于是开始种水稻和中药材益智。”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以及价格易受市场波动影响,种植益智的效益也一直上不去。

贫穷继续纠缠着什寒村。

“大开大建”的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

为走出困境,20年来,什寒村人一直在想法子。

直到2009年,当地官员在一次进山走村活动中发出疑问:什寒村如此之美,为何却如此之穷?经过调研,他们打起了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算盘:什寒村改造势在必行。

也是从2009年起,琼中县政府先后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00多万元,投入什寒村的景观景点、文化广场、游客咨询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坚持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原有的田园风光和黎苗文化。

黎苗文化在什寒村随处可见,村民住房便是其中之一。记者在什寒村采访中看到,这里每一间房子的装修都融合了黎苗文化。在粉白的墙头上贴有苗绣花纹图案,像苗服上精致的滚边;屋顶两端装有略微上翘的牛角,这是苗族人心目中的图腾;青灰色的四围墙底,黛色屋顶瓦片,在白的墙壁和屋脊线的配合下,像一幅水墨画。

游客就是要体验一种民族风情。他们最希望看到的是“天生什寒”里的人的居住环境究竟与外界有何区别。

紧接着,到了2012年,琼中县政府决定把什寒村当作琼中打造“奔格内”乡村旅游的扶贫示范点,将农业和旅游业进行融合,引导村民逐步吃上旅游饭。通过旅游扶贫试点,促进什寒村的产业融合和创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做文章。

其中,“吃”,挖掘黎苗传统特色饮食,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农户经营黎、苗农家乐,让游客品尝三色饭、竹筒饭、鱼茶、山兰糯米酒等。“住”,打造民族风情的“奔格内”民宿休憩场所,让游客感受当地天然大氧吧的清新和放松。“行”,利用山地坡缓、植被丰富、田园景观优美的自然条件,修建“奔格内”国家步道,让游客体验乡村原野乐趣。

而“游”,则结合什寒自然风光、田园、溪流、黎苗风情、传统民居、庭院等资源,让游客参与犁田、插秧、采茶、饲养、种植等农耕活动,体验农家传统劳动。“购”,将铁皮石斛、蜂蜜、灵芝等农家特色农产品进行包装和推销,倡导农户将家里特色手工艺品、农产品向游客销售。“娱”,成立了什寒农民文艺队,定期举办周末篝火晚会,表演原生态黎苗歌舞、与游客互动,让游客亲临其境感受黎风苗韵。

和其他部分村民一样,李虹将家里空余的三间房改成民宿,同时也经营了一家农家乐餐馆。“一到周末,特别是到了节假日,我这里就是爆满,整个村庄的民宿都爆满。”她说,“在村道上,走的全是人。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自2013年8月正式开门迎客以来,村民的人均纯收入持续攀升,2013年人均纯收入为6429元、2014年人均纯收入7582元,2015年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

而现在,王国康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的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超过10000元了。”

打理一家农家乐餐馆和民宿已经够李虹忙碌的了,可她还是常常忍不住带上干粮上山寻些“野味”——野菜、蜂蜜、中草药——一去就是好几天。她会把得来的野味结合上述“购”的元素,卖给游客来增加收入。“要靠山吃山嘛。”她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但前提是,我们不破坏一草一木。”

经过村民的精心保护,2013年什寒村被评为“最美中国乡村”。2014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被中外旅游文化协会、中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联盟评为最美中国乡愁旅游村寨,被海南省旅游委评为海南五椰级乡村旅游点。

他们总是久久不肯离去

什寒村可以说是整个琼中的缩影。

琼中地处海南生态保护核心区,森林覆盖率83.74%,素有“海南绿肺”“天然氧吧”之称。雨露温润的琼中,高山、低山、丘陵、台地河道、阶地地貌品种丰富,海拔最高处近1900米,海拔最低处只有25米;无论从哪个方向抬眼,山峦重叠,如墨如黛。

青山绿水的琼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座,西南部的五指山峰海拔1867米,西部的鹦歌岭海拔1811米,南部的吊罗山海拔1290米,北部的黎母岭海拔1412米;有大小河溪共241条,纯净的泉水从崇山峻岭里汩汩流出,孕育着海南岛上的母亲河。

从2014年起,琼中开始挖掘每个村庄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人文元素,综合考虑村庄黎苗民族特色、房屋分布及地势情况等因素,累计投入6亿元,打造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168个,打响了“富美乡村”品牌,实现项目建设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山区综合开发有机结合,逐步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逐渐呈现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的局面。

琼中的生态旅游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甚至在2018年春节期间,琼中县还迎来了首批俄罗斯旅游团,与当地黎苗同胞一起过大年。据统计,2017年琼中县接待旅游人数1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亿元。

近年来,琼中先后荣获“2016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魅力十佳市县-生态建设县”、“最美中国·民俗(民族)风情目的地”、“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等称号。

琼中县最新发布的《中共琼中县委关于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实施方案》(以下称《方案》)称,将在2020年前全面开展琼中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

按照《方案》,琼中的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努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到2020年,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生态安全屏障得到全面巩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基本形成。

“‘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琼中是典型山区民族自治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想要彻底摆脱贫困,‘大开大建’的发展道路是走不通的。”琼中县委书记孙喆此前说,“因为琼中的美缘于绿水青山。”

记者在什寒村采访结束时,再次路过村口,突然看到一棵大树,高约五层楼,绿叶繁茂,冠如伞盖。走近一看,树根盘错,树干嶙峋。抬头一看,其腰部挂着的提示牌赫然写道,这是一棵重阳树,树龄800年。

村民告诉记者,来这里的游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旦来到这棵树下,他们总是久久不肯离去。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应民吾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