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国内科技公司亟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018-04-26 09:15:09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日前举办的一场浦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中,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原副局长洪涌清直言,中美贸易战的本质,实际就是一场知识产权斗争的延续。金融、生物医药、人脸识别、人工智能等等,这些都是科学技术,而这些科技开发成果上升到终端就是知识产权。

浦江知识产权国际论坛是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下称“上交会”)的特色论坛之一。

在上交会现场,第一财经记者留意到来自上海本土的小i机器人。不仅仅因为小i机器人本身能说会道,还因为它曾与苹果公司的知识产权官司仍令人记忆犹新。

2012年6月小i机器人起诉苹果侵犯其知识产权,苹果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宣告小i机器人专利无效,但该项申请失败,随后苹果诉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审败诉,二审胜诉。

回顾这一专利诉讼可谓一波三折,两者争论的焦点是“一种聊天机器人系统”的专利。据了解,该专利由小i机器人在2004年申请,2009年授权,苹果于2011年发布Siri。2011年12月,苹果公司首次在其发布的iPhone4S手机上推出Siri智能个人助理服务,其后陆续在iPad、Mac等全系列产品中进行了搭载。

小i机器人在一项司法鉴定中证明Siri与小i机器人专利无实质差别,落入该中国专利的保护范围。随后,苹果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申请,请求宣告小i机器人专利权无效。

2013年9月,专利复审委员会作出决定,维持“小i机器人”专利权全部有效。苹果公司不服,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2014年7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苹果诉讼,维持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决定。苹果公司继而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并胜诉。北京市高院认为小i机器人“不能实现游戏功能”,“专利申请文件没写好、公开不充分”,进而认定“小i机器人专利应当无效”。

但多位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教授表示,二审法官并未站在专利法规定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角度看待问题,得出专利公开不充分的判断其实就是不懂技术。

2017年1月,国家最高院做出再审裁定,再审期间终止北京市高院判决的执行,目前还未最终判断,但不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小i机器人与苹果争夺人机对话这一人工智能入口的制高点都将在中国科技界及知识产权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和积极的警示意义。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38.2万件,其中国内申请超过了90%。商标申请量达到了574.8万件,其中国内申请量占到了96%。而PCT国际专利申请5.1万件,只占到国内申请量的3.7%。这就意味着我国超过96%的发明在海外放弃了专利保护,失去了本该有的国际市场优势。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

    相关新闻

    点击加载更多相关新闻
    没有更多相关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