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苗圩这篇署名文章,回应了外界对“中国制造2025”的质疑

2018-04-20 13:07:31    中国日报  参与评论()人

西方有句谚语“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有句格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国制造业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结合,逐步从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合作共赢的重要领域。

4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制造业领域利用外资大国和境外投资大国,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对全球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 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783倍;制造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达33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201亿美元,中外互惠合作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不断拓展,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

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2017年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大幅压减了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种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和96.1%。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近年来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制造业占海外投资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盖纺织、食品、机械、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为合作双方带来丰厚回报。例如,2010年吉利公司收购沃而沃后,经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到2015年沃而沃全球共销售50多万辆汽车,创下该品牌建立88年来的历史新纪录,助力沃而沃走出困境并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一过程中,吉利也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并通过协同和规模效应与沃尔沃形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

合作区域不断拓展。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中西部地区,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0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各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陆续来到深圳,并通过这个窗口打开96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市场。时至今日,大众、西门子、苹果、英特尔、三星、丰田、塔塔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身影已经遍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企业都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近几年,在继续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中资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企业境外投资从过去主要投向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拓展到其他区域,很多企业积极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国同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对接规划和项目,一批沿线国家急需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重大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稳步实施,一批境外产业园区相继落成,为相关国家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关键词:苗圩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