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国制造业排名上升而优势收窄: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主因

2018-04-10 09:31:3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绝对排名上升明显,但竞争力优势却相对下滑——这是在量化分析单位劳动力成本的“显微镜”下,看到的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现状。4月9日,第一财经研究院在博鳌论坛期间推出《中国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以主要经济体和主要细分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变化,揭示全球制造业竞争力的格局。

报告显示,在2000年至2016年十年间,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排名从第8位上升到了第4位,但其竞争力优势却出现了下滑。名义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因。

竞争力是可以被量化的。在《中国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中,竞争力被定义为生产单位价值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这意味着,其成本越低,竞争力就越强。若将成本分为资本和劳动力来区别来看,相对于全球,资本更为透明、趋同;但劳动力成本更难被度量,且对竞争力的影响更加重要。

数据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CIP/ChinaKLEMS

《中国与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报告以中国为基准点,追踪和比较本世纪以来全球19个主要经济体19个制造业分类基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力变化。其核心是通过单位劳动力成本(ULC),测算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主要制造业行业生产每个单位实际增加值所需要支付的名义劳动成本,来呈现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格局的变化轨迹。

而为了全面反映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报告还考虑了本币的实际购买力,即对实际增加值做“生产成本法购买力平价(PPP)”的调整。单位劳动力成本越低,代表一个经济体或一个产业越具竞争力。

经过PPP调整后,从单位劳动力成本变化上看,中国出现了令人关注的变化。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竞争优势排名从2000年的第8位上升到了2016年的第4位。但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的绝对竞争力优势却出现了下滑。这一对比显示,中国单位劳动力成本值与全球平均水平差距的缩小。

事实上,中国过往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这种变化正相互呼应。在过去的增长模式下,地方政府之间由追求治理政绩所激励的GDP竞赛,导致各个地区不遗余力地通过压低要素成本以及其他各种补贴方式招商引资,环境成本也往往未被计入。在劳动力充分供给的条件下,加上得益于信息技术时代的制造技术条件,使中国制造业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实现了超高速度增长。

但在金融危机后,大多数经济体的平均劳动成本上升在大幅度放缓的时候,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劳动成本增长速度却从危机前的11%,攀升到了危机后的13.1%,增长速度已经是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最高水平。相比之下,印度从10.6%降到了4.7%,巴西和俄罗斯的平均劳动成本则出现了绝对意义上的下降。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