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IPO严审效应:“堰塞湖”排队企业不足400家

2018-04-04 09:23:2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自去年四季度63人配置的第17届发审委亮相以来,IPO严格审核成为常态,使得企业上市申请的否决率与主动撤回数量双双飙升,并让困扰A股市场多年的堰塞湖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

德勤统计,截至3月31日等候上市的正常审核状态企业数量为363家,较2017年同期等候上市的511家数量减少了148家,另有16家企业因申请文件不齐备等原因导致中止审核,将在更新财务数据后恢复审核。

东北证券分析师付立春称,新发审委的新审核动态机制正在形成。一方面让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尽快上市;另一方面,让质量不足够优质的企业知难而退,取消排队或者撤回资料。既保证过会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解决了IPO“堰塞湖”问题。长此以往,将形成动态平衡的新机制。

“堰塞湖”缓解

据德勤统计,截至2018年3月31日,2018年以来在发审会上被否的企业已达到32家,否决率为45%,加上待表决、暂缓表决、取消审核等情况,发审会通过率仅为45%,这一比例远低于去年全年超过80%的过会率。2018年一季度IPO被否原因主要表现在继续获利能力存疑、过度依赖关联交易、业务运行不规范、财务会计不规范、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供应商或客户集中度较高等方面。

付立春称,在新的IPO机制下,终身追责机制是最严厉的机制。除了警示的意义外,还可以对发审委委员形成一种约束机制。一旦上市股票出现问题,经调查发现这些股票上会时就存在问题,而当时的发审委放过“问题”企业上市,那么时任发审委委员将会终身追责。发审委委员将会更谨慎,否决对其风险相对更低一些。

IPO堰塞湖问题得以改善,除了否决比例上升外,硬币的另一面则是一些“不太自信”的企业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

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常德鹏近日介绍,2017年下半年,证监会在做好新股发行常态化工作的同时,对22家IPO在审企业开展了现场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证监会根据性质、程度和影响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

今年2月23日,证监会官网发文称,将区分交易类型,对标的资产曾申报IPO被否决的重组项目加强监管: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俗称借壳上市),企业在IPO被否决后至少应运行3年才可筹划重组上市。

上海一家公募基金的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称,一旦现场检查出重要问题,企业IPO的进程极有可能要往后推很多年。严监管效应之下,IPO不成的企业未来几年想要登陆A股市场的可能性变得渺茫。为此,主动撤回IPO申请,待自身存在的问题解决了或者监管风向转变后再重新递材料,这可能是种较好的变通方法。

相关报道:

    404 提示信息
    404

    您访问的页面找不回来了!

    返回首页
      您感兴趣的信息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