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沈建光:中美贸易战的三个误区

2018-03-27 09:13:3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中美贸易争端硝烟再起,引起大家极大关注。有惊呼中美贸易战全面开火的;有建议中国采取强硬态势,全面反击,大豆、汽车、飞机是重点回击方向的。

针对中美贸易战,笔者发现,当前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对缓解贸易危机有害无益。某些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姿态切不可取,在当下山雨欲来风满楼之际,推动讨论向符合中国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并寻找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才是需要积极探寻的方向。

笔者认为,当前中美贸易战激辩需要谨防以下误区:

误区一:抛售美债、打汇率战是终极武器。

有观点建议,中国可以抛售美债,或让人民币汇率贬值加以应对。但在笔者看来,二者均不宜作为贸易战的应对方式。

一方面,中国虽然拥有1.18万亿美元美国国债、是美国国债第一大的持有国,抛售美债会造成美元一定程度上贬值,但大举抛售难以找到体量相当的接盘者,必定会造成抛售时的大幅折价。而且纵观全球,也难以找到匹配美债收益率与稳定性,且足以承受中国如此大体量的金融资产,抛售引起的金融市场波动将造成中国巨大的财富损失,并加剧恐慌,让事态升级。

另一方面,汇率政策亦不应作为应对武器。实际上,当前中国出口表现良好,对欧盟、日本、“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出口强劲,尽管对美出口或有下滑,也不需要通过贬值刺激。且从近年来的观察来看,汇率若非单方向大幅波动,对贸易影响其实有限,贸易情况更多地与海外经济复苏情况以及关税政策关联更大。

去年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大幅升值,但得益于海外经济的复苏,出口却强劲反弹。而在2014~2016年,人民币贬值阶段,由于外部环境低迷,出口反而不尽如人意。而一旦采取贬值策略,如果贬值幅度很小,很难取得效果,大幅贬值则可能出现预期恐慌,加剧资金外流,并引致他国竞相效仿,使得第一次贬值效果大打折扣,得不偿失。

误区二:多边贸易体系已经失效。

有观点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有国际承诺,即自中国加入WTO之日起15年后自动取得市场经济地位。但当前,美国、欧盟与日本仍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此中美贸易战寻求国际组织框架也难有帮助,甚至有人称,中国应无惧退出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