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IPO“审核红线”被指调高,不达标者两条路撤退or现场检查

2018-03-22 09:36:09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近日,IPO传出新动态,审核尺度被指再度收紧。

第一财经记者从券商投行人士获悉,近期陆续有企业和券商收到通知,IPO在审企业需满足近三年净利润合计超过1亿元且最后一年超过5000万,不达标者可以选择撤回IPO申请,或者接受现场检查。而在此前市场形成的隐性门槛是净利润要超过3000万元,这无形中提高了IPO企业净利润门槛。

多方券商人士认为,政策导向在于,从源头上把关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防范公司上市后出现较大风险。但也有业内专家人士认为,“大企业不等于好企业。”

IPO这一新动态传出的背后则是2018年第一轮IPO现场检查行动已经拉开大幕,同时也意味着将有更多公司撤回IPO申请。今年开始已经有48家公司IPO终止审查,且呈现出逐月增加的态势。

“审核红线”被指调高

近日,市场再度传出IPO新规,即IPO在审企业,近三年净利润合计要超过1亿元,且最后一年超过5000万元;IPO新申报的企业,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净利润超过8000万,创业板不低于5000万。

对此,一位券商投行高管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前一条IPO在审企业的净利润标准确实如此,但目前没有出相关官方文件;后一条目前没有要求要达到,有点偏高,尚未确定。

而在此前,市场形成的IPO企业隐形门槛是净利润超过3000万元。有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前两年IPO发行较为快速,而有些小型券商项目资源不多,便让最后一年有3000万净利润的企业去申报IPO,但事实发现,这样净利润规模的企业多数质量不高,并不适合进行IPO,较多企业上市后出现问题,存在较大风险。

“其实,三年累计1个亿的净利润真的不高,不达标者如果不想撤回IPO申请材料,可以接受现场检查,但如果现场检查接受不起,一定程度也说明报表可能存在问题。”上述投行高管表示。

对此,多方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意在通过提高标准,将具有真实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企业筛选出来,质量差的、没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则不鼓励短期内上市。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则认为,通过此方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并无保障,不能用规模给好企业划等号,因为企业的“块头大”、利润多,并不等于将来就是好企业,有些企业现在“块头不大”甚至不赚钱,但将来可能是个伟大的企业,所以这样的业绩标准只是固化和强化了工业版IPO标准的高门槛,提高净利润的方式保障上市公司质量还是一个传统观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