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信息不对称诱发二手车造假屡禁不绝丨聚焦315

2018-03-15 09:33:3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3·15已过而立之年,四大消费顽疾久治不愈

编者按: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在中国,几乎等同于央视的3·15晚会,这个时候,中国近14亿人里最紧张的是公关人,对他们最有杀伤力的是央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一种幸运,央视在关注芸芸众生;但是要保护好中国的近14亿消费者,仅有央视,远远不够。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年确立,到今年已经是35个年头,尽管反复呼吁和大力治理,二手车造假、装修陷阱、电商假货屡禁不止、傍名牌抢注知名商标,这些消费的大坑仍然没有被填平。中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需要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消费者协会,需要央视,更需要消费者自救,用法律武器,与其他所有机构一道,激浊扬清,让良心品牌与公司的旗帜高高飘扬。

近年来,二手车商销售事故车、里程数据作假等新闻不断被曝光。

二手车商的渠道分线上和线下两大类,而其中的电商渠道近年来被资本热捧,催生大量的二手车交易平台。相较于传统的交易方式,这种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的交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虽然依靠全新的技术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一些平台甚至声称没有坏车,但遭“打脸”的二手车电商平台并不在少数。

乱象丛生

一般情况下,发生事故的车会大大贬值,一些事故车经过整修、翻新来隐瞒事故痕迹和记录,然后再以高价卖给购车的人。更为严峻的是,相关的专业人员可以随意修改里程数据,直接达到车商们想到的行驶公里数。“因为涉及车况、残值、监管体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二手车的问题较为复杂。投诉的案件中基本上都是属于欺诈问题。对于二手车来说,车源很重要,这是普通消费者无法控制的。”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郝庆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以浙江省为例,2017年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受理的关于二手汽车消费投诉案件共459件,同比上涨了34.2%。其中,篡改里程数的投诉有241起,占投诉总量的52.5%;质量问题的投诉有108起,占投诉总量的23.5%。除此之外,出售事故车、虚构车源骗取定金、乱收费、合同不规范等也是欺骗消费者常用的手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