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大气污染防治5年攻坚成绩单:从晒雾霾到晒蓝天

2018-03-05 09:22:1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拉开窗帘看不见海,却能看见比海更蓝的天!”山东省淄博市一位叫杨忠凯的市民说。淄博民间环保组织“绿丝带”负责人李宝宝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有一年冬天,我买了100个防霾口罩送身边亲朋好友,一个月后,仍然有人给我打电话要口罩。而2017年,我竟然一次都没有戴过口罩。朋友圈里也从晒雾霾,变成了晒蓝天、晒星空。”

2017年,“2+26”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7%,重污染天数下降28.8%。和李宝宝一样的普通大众在空气质量改善中体会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

“对蓝天白云能否常态化这个问题,我们仍不能过于乐观。因为眼下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是在中央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部署的前提下,是在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和气象条件有利的基础上实现的。”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说。

沉甸甸的成绩单

这是一份沉甸甸又令人欣喜的成绩单:

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上升12个百分点,达到73%;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5.7个百分点,达到3%。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27.7%,分别达到64、44和35微克/立方米;

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有9个月的月均浓度为近5年同期最低水平。

这份全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成绩单,不仅意味着实施5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下称《大气十条》)圆满收官,也意味着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多方协同、精准施策,更多的、久违的蓝天被唤了回来。

《2017年大气环境气象公报》称,5年来,全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减排措施效果显著。

这份成绩单,得来不易。“大家一定还记得2016年底和2017年初的那场跨年霾。当时,我作为环境保护部大气司司长是感到非常‘绝望’的。因为这7天北京的PM2.5累计相当于1800多微克,如果平均分摊到365天,每天就增加了4微克多。”2月27日,环保部大气环境管理司司长刘炳江说,“但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就不会取得更大的胜利。”

“天空地一体化”协同作战

航班大面积延误,高速公路封闭,工厂限产停产,口罩和空气净化器成为热销品,中小学停课,晨练的人们不得不待在家中……

2013年,北京一周内发了四次霾黄色预警,13省市雾霾天创同期极值,京津冀27条高速公路封闭。当年,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

也是在这一年,《大气十条》经国务院印发,确定了十条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信贷支持等。

5年间,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来解决,层层传导压力,强化责任落实。

河北省香河县的一辆雾炮车正在工作,以消除雾霾。摄影/章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