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短板犹在,国产机器人企业“价格优势”恐难继续

2018-02-28 09:32:0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八分钟”中,由国产机器人公司新松负责研发的24台移动机器人“冰屏”让人惊艳。事实上,除了炫目的机器人表演之外,自动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内也在不断加速, 机器人密度大幅提升。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于2018年2月在德国法兰克福发布的最新报告,全球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达到74台/万人(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而在2015年,这个数据仅为66台/万人。按国际区域进行划分,欧洲平均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99台/万人,美洲为84台/万人,亚洲为63台/万人,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转向自动化来满足其制造需求。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亚洲作为近几年全球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机器人装机量的增速在全球也排在首位。2010~2016年期间,亚洲机器人密度的年均增长率为9%,美洲为7%,欧洲为5%。

不出意外,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密度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在最新数据统计中,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位于全球排名第23名,政府也不断通过政策扶持,欲在2020年之前,将中国打造为全球自动化程度前十的国家,在产业政策《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中,规划到2020年实现工业机器人密度( (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 达到150以上,到2020年之前国产工业机器人年销量达到10万台(2017年数据显示,在中国,国产机器人销量为2.7万台,外资品牌机器人销量为6万台),其中六轴以及上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5万台以上。这也利好中国机器人企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3.1万台(套),同比增长51%。根据IFR预测,2018-2020年国内机器人销量将分别为16、19.5、23.8万台,未来3年CAGR达到22%。

国内机器人企业也在政策利好之下获益颇丰。新时达、新松、埃斯顿、拓斯达为代表的四家国产机器人厂商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上述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其中,新时达营业收入25.8亿元,新松营业收入16.77亿元,埃斯顿和拓斯达营业收入也分别达到了6.65亿元和5.08亿元。而新松2017年全年归属净利润可以达到4.313亿元至5.135亿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