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社论:乡村振兴在经济更在文化

2018-02-22 09:11:46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春节假期结束返程之后,回乡见闻成为热点话题,近年在精准扶贫、农村土地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动下,乡村面貌大为改观,唱衰中国农村的声音渐少。然而,如何让乡村实现真正意义上振兴仍受到普遍关注,因为振兴既关乎经济,更在于文化。

从经济角度看,如今的乡村户户新居、村村新路;很多家庭都买了车,平常城里的堵车过年期间在农村上演;年货消费的水平和层次得到极大提升。不过,春节期间短暂的繁荣并非乡村内生,而是大多由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创造,且往往在节日的喧哗后,陷入很长时间的冷清。

的确,近几年乡村虽然在改变,但并没有走出候鸟式困境——逢年过节热闹一阵,平日则是长时间的宁静。且随着时间推移,在城市安居的农村人渐多,回乡过节的人会越来越少,短暂的繁荣也难以维持多久。数据显示,今年春运的前17天(2月1日~17日),全国累计发送旅客11.94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减少2.67%,乃多年来首次下降。

乡村问题近期以来也备受决策层关注,去年召开的十九大和今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都是重点内容。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年,振兴乡村首要的自然是发展乡村经济,让乡村具备自身造血功能。

发展乡村经济,一方面要利用好原有的特色与优势。中国农村广产各类土特产,以往这些产品在丰收时只能以低廉价格出售,在村村通公路后,发展农村电商,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十分必要。如江西赣南特产脐橙,以往丰收时农民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请人收购,但今年在农村电商帮助下,常年身处贫困地区的赣南农民收获颇丰。当然,产品标准化、销售流程精准化也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要通过改革激活农村土地的价值。耕地曾经是农民口粮的保障,但近些年在进城务工收入增加和农产品价格低廉双重影响下,耕地对农民而言几无价值,抛荒严重。因此,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能停歇,途径可包括把农户分散的土地利用起来,让企业入驻,集约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养殖业、旅游业等,对解决农民就业和增收多有裨益。

经济之外,文化同样是振兴乡村的重点。曾经的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乡土社会,直到1990年,中国城镇化率仅26%,也就是说当时74%的人口居住在乡村。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村传统是生活所累积的经验,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