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社论:冷静看待吹捧中国经济论调

2018-01-31 09:27:23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随着国家统计局公布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近期各个省份亦纷纷公布GDP数据,在去年全国GDP增速回升且总量超过80万亿背景下,不少省份再创佳绩,纷纷进入“2万亿俱乐部”、“3万亿俱乐部”。同时,针对中国经济也出现了一些过于乐观甚至吹捧之声,令人深思。

颇具代表性的言论是,如果让内地31省份参加全球经济排名,那么18地将排入全球“40强”。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11省份的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关口,均超过2.5万亿元这一全球榜单中前30强的“分割线”;紧随其后的北京、安徽等7地GDP在2万亿以上,达到全球排行榜前40强的标准。此外,广东2017年GDP总量接近9万亿元,赶超西班牙、直逼韩国的论调不断。乐观与自信,跃然于纸上。

的确,中国经济历经数十年持续快速增长,尤其近几年在基数不低的前提下,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如今经济总量已稳居第二,与第一名美国的差距渐小,和第三名日本距离愈大,彻底摆脱了近代百年积贫积弱局面。此时,国人为之欣喜且对未来充满信心,既理所应当也是未来发展所需要的。

然而,与乐观自信相比,冷静和客观对未来更有利,也是发展更需要的。从发展阶段而言,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从发展质量上看,中国经济质量效益不高,存在包括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社会民生、建设生态文明、5000万人口脱贫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且从人均GDP数据来看,目前中国仍处于中等收入阶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接下来中国发展必须面对的,由中等收入跻身高收入,直观上看是经济增长问题,但实际上主要是系列结构性问题。包括持续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缩小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提高社会流动性和实现更加包容的发展等,这些也正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涵所在。

同时,在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之际,从决策层到国人都要淡化GDP情结。此前辽宁、内蒙古、天津等地相继爆出虚增GDP,很大程度受到GDP至上政绩观的影响。去年召开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在淡化GDP指标,意味着以GDP等数据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国外也出现越来越多看多甚至吹捧中国经济的声音。如早在3年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就发布《世界经济展望》称,如果以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2014年的GDP已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中国崛起得到国际认可自然应该感到欣慰,但也要警惕过分吹捧背后的企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