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张军:上海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的担当

2018-01-30 09:23:07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大都市上海与江浙周边地理上相邻,空间集聚效应可谓潜力巨大。但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的时间里,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分散化格局,地方经济发展多以地方政府的规划来引导和布局。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经历的与全球产业链衔接完好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地方政府(特别是县市)间的标尺竞争立下汗马功劳。实际上,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目的地,制造业先后脱颖而出,均以县或县级市为推手,这是因为拥有土地支配权的恰是县级政府而不是省地级政府,而土地在早期工业化中扮演格外重要的角色。

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在其著作《中国的经济制度》中对上世纪90年代之后长三角在工业化方面能冲出重围、赶超珠江三角洲也有如此的解释。在张五常教授看来,主导长三角地区工业化的,是分散化的区际(特别是县市一级)竞争力量。但是,为了赢得招商引资的发展机会,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之下,出现了市场分割、相互封锁以及地方行政保护的盛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动力和共识并不强。

可以说,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相当一段时间,县市竞争驱动的发展模式之下,城市化没有得到快速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大城市的功能没有体现出来,大城市经济和经济空间集聚所具有的规模报酬递增的潜力没有得到很好释放。

有意思的是,虽然长三角的经济发展呈现分散化模式,但上海却很早就看到了长三角经济务必走向一体化的前景。上世纪80年代中就有“上海经济区”的规划设想并成立了经济区规划办。笔者曾多次聆听老市长汪道涵先生就这一话题所做的演讲。即使在上世纪90年代初,县域工业化进程正如火如荼展开之际,长三角14个城市之间还是成立了经济协调会。这个协调会在10年之后开始扩容,最后达到30个城市。而2016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最终划定的规划范围,即江浙沪皖的26个城市,也基本上涵盖了早期这个协调会的城市成员。

在经历了将近30年快速的工业化和分散经济的发展模式之后,大约到了本世纪初,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越过了经济发展的粗放阶段,需要走向经济发展的集聚模式,这是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必要。走向一体化的内生动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一新阶段上,大城市特别是超级大城市和城市群,在经济发展的动力与载体上开始要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到了这个阶段,长三角经济的一体化才真正有了内生的推进力量,地方政府之间也才有真正的一体化共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