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我国大城市群仍有发展空间

2018-01-18 09:32:12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考察国际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我们发现,我国大城市群仍有发展空间。

区域经济发展的常态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不平衡是短期现象,长期来看终会走向平衡。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经济开放的前提假设下,索洛等著名经济学家认为,随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各个国家间的差距或一国之内不同区域的差距都会缩小。这实际上是经济学的均衡思想在区域经济发展上的体现。

但经济发展的事实却并不支持上述论断。从世界范围看,自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北美和欧洲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持续增长,其与亚非拉大部分发展中经济体的差距越拉越大,并没有收敛的势头。

从特定经济体内部看也是如此。若以经济密度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经济产出来衡量,美国的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沿线,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区域,以洛杉矶—旧金山—波特兰—西雅图为代表的西海岸,休斯敦—达拉斯区域以及迈阿密等少数国土,其他广袤地区的经济密度则极低。日本也有类似现象,东京—名古屋—大阪一线的经济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不过,地区间经济密度的巨大差异并不必然意味着地区间人均收入的差距也会如此悬殊,因为人口会向工作机会多、工作待遇好的高经济密度地区流动,经济密度低的地区往往人口密度也低。人口密度就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以经济密度排名美国倒数第二的西部山区州——蒙大拿州为例,2016年其人口密度为2.7人/平方公里,远低于纽约州的139.7人/平方公里。

确实,由于人口密度的差异部分抵消了经济密度上的差距,蒙大拿州和纽约州人均GDP的差距要小于二者经济密度的差距。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人口可以自由迁徙,但这并没有完全抹平各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综上可知,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实践看,地区间发展的平衡是相对的,是人们的美好期望,不平衡却是绝对的。正如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在1958年发表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所指出的,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