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揭开地方GDP下修的迷雾

2018-01-16 14:33:1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三省下修GDP

随着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阶段的转变,由过去追求增长的高速度转向注重增长质量,GDP增速目标也被逐渐淡化,而统计执法日益趋严,官员审计责任需终身负责。因此,很多省份开始“自曝家丑”,着力挤压过去经济数据中存在的水分。

根据新华社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承认政府财政收入存在虚增空转,工业增加值也存在水分。根据财政审计部门的核算,2016年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核减530亿元,占当年总量的26.3%,相应地调减2017年预算收入目标至1703亿元,并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约占2016年内蒙古GDP总量的15.6%。紧随内蒙古之后,“天津广播”在其微博中披露,由于将GDP统计口径由注册地改为所在地,滨海新区2016年GDP由10002.31亿元下修为6654亿元,2017年其GDP预计7000亿元,同比增长5.2%。因此,2016年滨海新区GDP在天津占比也由修正前的56.1%调减至45.8%。

而早在2017年1月,时任辽宁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对外承认,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问题。据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累计虚增财政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 。而2015年财政收入和2016年GDP累计同比增速大幅下跌,意味着“挤出”经济数据水分,因此,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额等多项指标未达预期目标。

数据下修背后,孤例还是共性?

1.虚高并非孤例,四省数据存疑。

虽然目前“大大方方”披露经济数据水分的省份只有辽宁和内蒙古两省,但其实经济数据的虚高并非孤例。根据新京报报道,审计署在2017年第三季度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跟踪审计中发现,云南、湖南、吉林、重庆4个省份的10个市县(区)虚增财政收入15.49亿元。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反馈结果也点名批评,内蒙古和吉林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除已主动核减经济数据的内蒙古以外,被中纪委和审计署点到名字的其他省份,近些年经济发展增速普遍处于中上水平,但财政收入显露疲态。2017年三季度,除了东北地区的吉林省GDP增速低位运行外,其他三省均高于全国中位数水平,重庆和云南两省甚至排在全国前五。但4省财政收入增速却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云南勉强超过全国增速0.3个百分点,吉林省财政收入甚至是负增长。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