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社论:高质量发展需要挤GDP水分

2018-01-15 09:33:07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在新一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即将公布之际,内蒙古、天津相继自曝其短,大幅核减经济数据,这也让GDP挤水分成为中国经济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1月11日天津媒体发布消息称,在更改统计口径、挤掉水分后,滨海新区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调整为6654亿元。而根据2017年初发布的统计数据,2016年滨海新区GDP为10002.31亿元,缩水幅度达三分之一。内蒙古则在1月3日承认财政和经济数据大幅造假,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相当于首府呼和浩特当年的GDP总量。

GDP挤水分是中国经济近年出现的新现象,由辽宁在一年之前引爆。2017年初辽宁公布“挤水”后的2016年GDP为22037.88亿元,比2015年少了6705.5亿元,缩水幅度达23.3%。这在当时引起舆论哗然,并认为辽宁并非孤例,在以GDP论英雄思维影响下,让部分地方有动力通过统计手法甚至造假虚增GDP。

部分地方GDP存在水分,导致多年来地方GDP总和远超全国GDP总量的怪现象,以2015年为例,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GDP总量为67.7万亿元,但31省份各自公布的GDP总和达到了72.5万亿元,相差4.8万亿元之多,比浙江省一省的GDP总量还要高。这其中既有重复统计的因素,也不乏造假虚增。而在2016年,地方GDP总量超全国缩减为2.7万亿,辽宁主动挤水分影响不小。

地方虚增GDP,很大程度受到GDP至上政绩观的影响。实际上,中国发展正在逐步淡化GDP,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以GDP等数据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

GDP注水危害极大。GDP作为一地经济形势判断和施政的重要参考,如果存在水分,不仅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影响到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和民生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更有甚者,将打乱国家大政方针,包括投资、金融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等领域。中国在这方面也曾有惨重教训,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运动时出现的亩产万斤等新闻,可谓虚增到极致的案例,直接导致中央对国民经济判断的失误,贻害匪浅。

解决地方虚增GDP问题,统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势在必行。天津此前调减GDP,主要因为统计口径为注册地,不少只注册不在地的企业被重复计算。按照国家统计局规划,将在2019年实施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将各省份生产总值核算改革为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各省区市统计局共同参与的统一核算,确保地区生产总值数据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基本衔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