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GDP新算法引导高质量发展(2)

2018-01-10 09:29:2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演进路径:适应新经济的统计体系变革大潮将至

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新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全球复苏的新动力。

根据经合组织(OECD)、美联储等机构的研究,由于新经济难以被陈旧的统计体系量化,且对传统产业具有一定替代作用,正在造成经济规模、经济增速和生产效率的系统性低估。这一偏误导致了宏观统计失准、政策调控失据,因此全球新一轮的宏观统计体系变革成为大势所趋。

顺应这一趋势,当前中国GDP新算法首次覆盖研发支出,反映了创新驱动型的新经济在投入端的贡献,迈出了本轮革新的第一步。但是,放眼全局,新经济在消费端的贡献尚未纳入统计体系,如何准确量化消费端的两大新经济形态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改革重点。

其一,数字经济。目前,互联网正向全社会提供大量免费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其对价并非传统货币而是消费者的注意力和个人数据。由此,消费者在单位价格下所享受的商品和服务数量上升,带动了实际GDP和生产效率的上涨。随着中国“互联网+”战略的快步推进,这一作用正在广泛地深入金融、医疗、教育、旅游等传统产业,其范围和力度将持续扩大,亟待在新的统计体系中加以反映。

其二,共享经济。共享经济通过激活闲置物品和劳动力,优化了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并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在这一模式下,消费品的角色在最终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之间频繁切换,因而其经济贡献难以在传统GDP体系中准确量化。

针对上述两大挑战,未来中国宏观统计体系的变革仍将继续深化,“三新”经济增加值测算方法、新经济统计体系等新工具有望渐次实现突破,进而全面覆盖新经济的综合性贡献。

国际比较:中国新经济的增长贡献潜力广阔

作为全球新经济的发源地,美国早在2013年7月就将研发支出纳入GDP核算,并且产生了与中国相似的GDP上修效应。据此进行国际比较,可以定位中国新经济发展的当前进程和未来空间。

一方面,中国新经济的进步空间巨大。基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数据,我们的测算显示,2001~2012年美国名义GDP规模因算法变革而年均上修3.32%,实际经济增速则年均上修0.13个百分点,均大幅高于中国同期上修幅度。由此可见,较之于美国,中国新经济在投入端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展望未来,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进程中,研发投入有望加速增长,中国新经济的增长贡献仍有充裕的跃升空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