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央行调控的实践⑤资本账户开放嵌入汇率改革,活用逆周期因子

2018-01-02 10:22:22      参与评论()人

金融危机的教训说明,中央银行仅借助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平衡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调控。这就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以应对,通过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双支柱框架写入中央文件,与中国央行近年来在金融宏观体系架构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分不开。这也可以看作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央行结合国内外经验教训逐步构建的成果。

那么,近年来中国央行在调控框架上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如何看这些探索和实践?过去的探索和实践又将如何影响央行未来调控框架的构建?

近期,澎湃新闻约请了五位国内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学者分别就上述话题撰稿。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核心就是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协调配合,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物价水平,实现经济增长,依靠宏观审慎政策防范顺周期性和跨市场传染的系统性风险。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相互协调配合,实现综合政策效果。

那么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汇率市场化改革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深化汇率市场改革,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是当前亟待理清的问题。

汇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风险

汇率市场化改革势必要不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由市场与国家基本面决定汇率的自由浮动。在双支柱调控的框架下,推进汇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着以下风险。

首先,人民币大幅波动风险。目前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仍受到中间价±2%的波动幅度调控,在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放松将可能会放大汇率波动的风险。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紧密的经济联系。汇率市场化改革后,外汇波动的跨市场传染风险将会增大。目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联动性依然较强。同时,许多新兴市场货币的贬值也会引发国际形势的误判,进而推动人民币预期贬值。

其次,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后,存在单边贬值,汇率超调甚至于汇率扭曲的风险。市场存在顺周期性,随着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强,汇率自由浮动后,外汇市场的顺周期性行为可能无法得到有效调控。当外汇市场存在单边预期,由预期推动人民币汇率升贬值,同时可能出现羊群效应与“追涨杀跌”的顺周期性行为,进而造成汇率扭曲,汇率偏离真实基本面与市场供求情况。汇率市场化改革将会放大外汇市场的预期推动效应与羊群效应对汇率的影响,导致汇率超调。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