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央行调控的实践①货币不能再多成共识:货币政策总体倾向偏紧(3)

2018-01-02 10:11:58      参与评论()人

一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调整能力。 在“货币不能多”的认识下,一般情境下并不具备宽松货币甚至量化宽松为这些实体经济发展融资的太大空间。但在不明显放松货币投放的情况下,我国仍有两个蓄水池,为通过结构调整融资提供了可能性,即外汇占款和各种借贷便利(对其他存款机构的债权)与政府债权的相互替代。

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我国主要基于外汇占款和各种借贷便利投放基础货币,持有的国债规模甚至低于政府在央行的存款。在升值环境中外汇储备运用往往是负收益的,并且外汇资金的国家和私人使用,在投资回报上存在巨大差异。与其负回报地支持国外政府债券的发行,还不如支持本国债券发行,以为具有公共品特性的基础设施,包括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长期资金融通。央行持有其他存款机构的债权并不具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功效,纯粹是出于流动性调节等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引入的。

总之,我国基础货币的创造成本高昂,我国的基础货币和其内含的铸币税,没有很好发挥支持国内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和福利)建设的作用。这就给我国央行在不明显扩张资产负债表,逐步用国债替代外汇占款,平衡借贷便利、持有国债和高额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调整资产结构低成本支持实体经济基础建设(国债)的空间。当然,这需要在汇率制度、外汇市场建设、国债发行和财政政策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二是需规范并发展纯粹财政和商业性金融间的中间地带——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业务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应该如何更规范使用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够回避政策性金融,放任政策性金融业务无序快速膨胀,最终陷入“财政金融化”和“金融财政化”循环的泥潭,同时也不能简单禁止政策性金融业务发展,无论是纯粹的财政资金,还是商业性金融资金,都无法单独完成新时代提出的任务要求。实际上我国在前几年就已经开始推动财政与金融结合,引入金融杠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带有“准财政”性质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快速膨胀,除地方融资平台外,典型的还如PSL(编注:即补充抵押贷款,央行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改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的工具)、PPP(编注: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产业基金、融资担保等。因此,关键是需要规范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平衡财政和金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