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央行调控的实践②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018-01-02 10:11:06      参与评论()人

金融危机的教训说明,中央银行仅借助货币政策工具难以有效平衡好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调控。这就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以应对,通过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

双支柱框架写入中央文件,与中国央行近年来在金融宏观体系架构上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分不开。这也可以看作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央行结合国内外经验教训逐步构建的成果。

那么近年来中国央行在调控框架上做了哪些探索和实践?如何看这些探索和实践?过去的探索和实践又将如何影响央行未来调控框架的构建?

近期,澎湃新闻约请了五位国内宏观经济金融领域的学者分别就上述话题撰稿。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向市场发出了什么信号?如何理解“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内涵?如何完善“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些无疑都是关乎中国未来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双支柱调控框架的产生背景

近年来,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以及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加速,金融产品、市场和机构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金融市场内部的风险形成、集聚方式和传染路径日趋复杂化,很多风险的形成具有隐蔽、突发和难以事前准确判断的特点,这不仅加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形成的可能性,同时也显著增加了政策当局防范和管理金融风险的难度。

事实上,最近几年的实践也充分表明,面对日新月异的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创新,仅仅依靠传统的宏观调控和监管工具,已经很难确保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必须根据金融体系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构建新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框架。

从国际背景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开始普遍认识到金融市场中常见的“合成谬误”问题,即单个金融机构的稳定并不足以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需要从宏观层面开发具有逆周期调节功能的新型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以更加有效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从整体上维护金融稳定。

目前,在改革传统货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改革的大势所趋。区别于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和以巴塞尔协议Ⅱ为代表的微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特点是,立足宏观全局,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在具体操作上除了关注时间维度上的金融顺周期行为外,空间维度的重要性机构“大而不能倒”、影子银行监管缺失、系统性风险识别等问题也都纳入政策调控的范畴。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