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IPO审核尺度全面从严,业内预计明年新股发行数量或减少

2017-12-27 17:39:37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2017年IPO发行已然处于常态化,“堰塞湖”压力得到明显缓解。截至12月24日,证监会累计向398家公司下发IPO批文,总融资规模不超2176亿元,核准发行公司数量超过2010年347家的历史最高水平。

而这背后审核逻辑已发生变化。在今年前三季度,业内分析IPO审核方向多为业绩真实性、净利润3000万隐形红线、独立性,而随着IPO上会被否率骤升甚至出现单日IPO审核零过会现象,发审委新审核逻辑再度引发业内讨论。有券商投行人士认为,新任发审委在关注申请材料真实性、业绩可持续性、独立性等基础上,强化了内控规范性的审查,进行全方位严格审核。

随着IPO审核趋严,今年11月份开始,证监会下发IPO批文数量也由此前的每批次9家左右下降至5家左右。“每周被否数量增加,过会的库存减少。”有业内人士同时称,目前监管层希望问题IPO公司能主动撤回材料,中介机构需要把好首道关口。

对于2018年的IPO展望,多方业内人士认为,明年将会继续贯彻全面从严的审核逻辑,预计2018年A股市场新股发行将会适度放缓。

审核尺度全面从严

IPO上会被否率上升贯穿2017年始终,而在今年下半年显得尤为明显,频频出现单日IPO上会被否率高的现象,这背后折射的是发审委审核尺度趋严。

在今年前三季度,市场关注IPO被否率上升问题时,解读的发审委审核方向多集中于IPO申请材料真实性、利润规模(3000万净利润渐成隐形红线)、独立性等方面。但是今年10月17日新一任发审委开审之后,出现过“6进1”、“4进1”以及全否的审核结果,市场开始重新解读“大发审委”的审核逻辑。

一位券商投行高管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内部控制一直是发行条件之一,但新任发审委上台之后强化了此方面的审核,当前的发审委审核逻辑是不仅需要申请材料真实性、盈利能力具有可持续性、独立性等,还需要内控完善、规范及有效性,审核尺度全面从严。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至12月24日,证监会发审委今年审核的首发公司共有478家,其中375家通过首发审核,81家被否,22家暂缓表决,通过率为78.45%,被否率为16.95%,另有9家取消审核。而2016年全年,发审委审核的首发公司共有270家,其中247家通过首发审核,18家被否,被否率不到7%。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