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国葡萄酒消费的新繁荣周期(3)

2017-12-25 09:19:5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轮新周期中,一场意外让行业洗牌的进程进一步加速。

根据欧盟农业与农村发展部的数据,2017年由于冰雹、霜冻、干旱等极端天气的影响,欧盟成员国葡萄酒产量同比下降14%。三大主产国中,意大利下降21%;法国下降19%;西班牙下降15%。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数据显示,2017年产量将成为50年来的最低点。此前行业预计,葡萄酒价格将同比上涨20%~30%。

而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环保风暴,物料、纸箱、瓶子、物流运输等成本都有明显增长,这也推动上游厂商提价的决心。近期包括张裕、卡思黛乐等知名厂商接连宣布了新的调价计划。

区别于白酒品牌提价更多的是一种营销策略,葡萄酒企涨价更多是为了消化原材料等上涨带来的压力。但记者了解到,酒厂提价但并不意味着经销商可以顺势转移到消费者端。多位经销商向记者表示,自己拿货的成本上涨了15%左右,个别酒款甚至上浮了30%,但在市场产品过剩激烈竞争的局面下,经销商目前并不敢轻易提价,倍感压力。

殷凯认为,这一轮成本、价格上涨将给行业带来较大的变化。原材料和包材的上涨推高了低端和入门级产品的成本,降低了利润,使得原先一些借助价格获得竞争优势的小酒厂和国内销售企业丧失优势,或难以为继。

做贸易还是做品牌?

在法国百特酒业集团董事长李昌银看来,目前进口葡萄酒生意难做,最大的问题就是普遍缺少品牌度和影响力。

目前,中国90%的进口葡萄酒经销商大多扮演着葡萄酒“搬运工”的角色,这也被认为是目前进口葡萄酒市场分散、价格竞争激烈的主要原因。

一直以来,国内运作进口葡萄酒项目多采用贸易模式,进口商进货之后,要么组织销售,要么将货压入渠道。有经销商告诉记者,贸易模式简单易操作,而且国内消费者对葡萄酒了解甚少,面对无数产品根本无从选择,多数还要依靠经销商引导,实际上因此贸易模式很适合。

但在产品爆发式涌入之后,严重的产品同质化和结构性过剩,尤其在面临行业洗牌的当下,让进口葡萄酒经销商也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商业模式。

深圳市智德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德惠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周期之下,国内葡萄酒消费市场增长空间巨大,但这一轮增长已不是行业野蛮生长时期,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受益。在现阶段,市场蛋糕并没有立即壮大,而是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在进行蛋糕的再分配,而品牌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竞争关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