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就业风向渐变:中资受青睐,外企成招聘鄙视链的底端?

2017-12-19 09:10:1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某国际投行工作了近三年的Linda跳槽到一家本土投资公司之后,终于可以让新同事们叫她的中文名刘婕了。与称呼改变相随的是,本土投资公司更高的薪酬以及更具灵活性和挑战性的职位。

十几年前,外企曾经是中国一代年轻人最向往的就业之地。如今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虽然外企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但热度却在一年年地消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高端的求职者把目光投向了国企和民企等中资公司。

资料摄影/高育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基于智联招聘大数据的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报告》(下称《就业景气指数报告》)也显示出了外企在招聘市场遇冷的境况。从2015年开始,外商独资企业用人需求就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到今年三季度,外商独资企业的就业景气指数仅为0.59,在所有企业类型中排名垫底;而同期用人需求最为旺盛的民企,就业景气指数为1.68。

人才从外企流向中企

三年前,刘婕选择外企是看重国际投行现金的管理经验、标准化的流程、强大的专业支持系统,当然还有丰厚的薪酬和更加人性化的福利制度。

“当时外企在我眼中是很时尚的,也能锻炼人,但慢慢发现,除非要移民或是养老,外企并不能给我提供一个更好的职业前景。”刘婕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刘婕说,本土化不足是外企最大的硬伤。外企金融机构想要扎根中国市场就必须“接地气”,但这对于国际投行来说非常困难,一方面它们受到国内外法规的双重监管,束缚比较多,另一方面公司总部不能及时了解中国市场快速变化的现实,这些都导致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

作为一名在外企工作了12年的资深员工,王勇对此深有感触。外企受到人力资源市场冷遇,根本原因还是很多外企的全球竞争力在下降,而本土企业上升得又太快。当年王勇加入这家外企最大原因是该公司技术是最好的,如今却被本土的通讯公司不断赶超。

《就业景气指数报告》认为,最近两年来,外商独资企业就业景气指数的下降,是受到了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外企撤资等因素影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