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上海“艺术人口”仅寥寥数万?艺术金融与艺术地产可能是新亮点

2017-12-13 15:20:0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匡时拍卖担任副总经理的6年里,谢晓东见证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爆发的巨大力量。那几年,他整天与各类藏家泡在一起,也为龙美术馆策划过几个古典艺术大展。但他后来还是决定从拍卖公司辞职,试着拥抱互联网。他创办“在艺”APP,一个艺术生活服务和点评社交平台,类似微博,也有些像豆瓣,艺术爱好者可以在上面看到大量正在进行的艺术展,撰写评论并相互交流。

谢晓东是寻找中国艺术品市场新一站的从业者之一。在艺术品市场深度调整的5年中,每个人都曾反思,其中有些人已经找到新出路。12月12日召开的“2017上海国际收藏论坛暨首届中华古陶瓷科技鉴定国际研讨会”上,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和教育学院特聘教授张正霖、证大集团创始人戴志康、ART021联合创始人包一峰以及谢晓冬等,都在论坛上发表了对艺术品市场的新观点,也介绍了他们的一些实践。

“在拍场上成交额3000万以上的艺术品,我不用看号牌都大概知道是谁买去的。”谢晓东说。在他看来,相对于庞大的高净值人群,参与艺术品市场交易的人数还是太少了。“许多商业大佬是很有钱,但是他们不会买艺术品。”他曾经希望把盘子做大,想了各种方式去做市场推广,以求把高净值人群吸引到这个市场中,但最终效果并不理想。“艺术品市场看似是个圈子,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小圈圈。”而这些圈子之间的壁垒,有时很难突破。

谢晓东指出,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部分艺术品真伪难辨,是让很多人止步艺术市场的原因。他创立“在艺”就是希望搭建一个平台,先通过展览交流吸引更多人对艺术的关注。“先解决数据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他说。

“艺术产业要做大,还是应该去做基本人群的培养和培育”,在投入艺术品行业12年后,戴志康如今也抱着和谢晓东相似的困惑。他发现,多年来,因为民营美术馆和艺博会蓬勃发展,上海艺术行业的势头在某些方面已有赶超北京之势。

但根据证大旗下喜玛拉雅美术馆的售票情况,他估算,上海真正关注当代艺术的人不会超过2万人,若将范围扩大到古典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门类,人数大约会上升2倍。据戴志康透露,2015年,反响不俗的“敦煌:生灵的歌”大展参观人数为30万人次,是喜玛拉雅美术馆历年来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