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大城市怎么了?六本书读懂“城市病”(2)

2017-12-12 09:01:5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陆铭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房价、雾霾、拥堵……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病”也日趋严重。大城市该如何发展?这已经是当今中国不得不面临的一道严峻考题。用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流动、就可以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推进小城镇建设、让农民就地进城,就能解决大城市的拥挤?

经济学家陆铭在搜集全球142个国家的数据后发现,当一个国家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国家最大城市人口就会这个国家总人口数量相关,而且基本上国家越大,这个国家最大的城市就会越大。因此,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并不能通过行政手段得到控制。北京、上海不是太大,而是太小;中国人口还会继续向东南沿海地区集聚,并且集聚的过程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不过,即便城市人口在增加,未来也不用担心大城市会被挤爆。

中国大城市发展过程中,东京的一段发展历史也十分值得借鉴和反思。199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的日本政府用行政力量进行人员疏散,东京城市人口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但首都分散计划计划的几年日本经济增速随之变缓,日本政府很快就放弃了这个计划,人们又重返市中心。

《大国大城》中还援引了一个来自美国的研究,城市中1个高科技产业的就业,可以带动5个其他行业就业岗位,其中2个是相对高端服务业,如医生和律师,另外3个都集中在消费型服务业,比如售货员和餐厅服务员。也就是说,高低技能的劳动力比例大致是1:1。

陆铭认为,中国社会问题宜疏不宜堵,政府的功能不是与市场博弈,而是在市场失语的地方,以长远眼光布局科学的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供给。

《城市发展史》

(美)刘易斯·芒福德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

《城市发展史》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重要理论著作之一。作者在书中不讲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具体方法论,而是着重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城市的起源和发展。

芒福德将城市的起源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最先获得永久固定居住地的是死去的人,由此慢慢形成人类早期的礼仪性汇聚地点,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初胚胎。他还援引古埃及时代楔形文字中“房舍”或“村庄”可以代表“母亲”,讲到女性与村庄的关系,进而阐述城市在发展中慢慢具有的各种功能。

书中有大量历史背景,作者处理非常自然。被认为贡献和影响远远超出一般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的领域,而深入到哲学、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里面关于特大城市反思的很多观点,现在依然适用。

《城市里的陌生人》

(美)张鹂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年1月

中国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在三十年的时间里,超过两亿中国农民离开家乡,进入城市寻求务工、经商的机遇。这一现象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再生产。

本书写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他们以亲缘地缘关系为依托,在打工的大城市里建立起独立社区。传统意识形态让“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对撞。

作者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外地人口社区——北京丰台“浙江村”的发展、繁荣、拆除、重建,展示了人口流动所引发的空间、社会关系重构,以及跨区域联系网络的建立,揭示出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以及私人社会空间对传统管理制度的挑战。

明日的田园城市

关键词:城市规划书单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