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正确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机构称需纠正七大偏误(2)

2017-12-11 09:12:39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误区三,认为“一带一路”就是文化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任务,文化交流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但是,单纯强调“一带一路”是文化丝绸之路的观念存在盲人摸象的单一化偏见,忽视了“一带一路”在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等领域的丰富内涵,难以全面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布局。

误区四,认为“一带一路”就是中国输出过剩产能的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加强与沿线国家经贸关系与政策、人文交流的重要倡议,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的丰富内容。产能合作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中国将自身的优质产能有效对接到迫切需要这些产能的地区,并积极推动双向贸易和双向投资的稳步推进,单纯从过剩产能输出角度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存在片面性。

误区五,认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的是保障资源能源。“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与中国存在明显的互补性。然而,将“一带一路”视为中国的资源保障战略的观点忽视了中国和世界经济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能源资源的依赖性相对降低。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冲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实质性努力。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全方位合作,而资源能源只是其中一方面,其他领域的更加重要的合作不断涌现。

误区六,认为“一带一路”中国是喊口号、无实际行动。“一带一路”提出三年来,中巴经济走廊成效明显,中老铁路、中泰铁路、匈塞铁路建设稳步推进,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汉班托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均取得扎实进展,中哈产能合作协议投资超过230亿美元,中白工业园全面动工。这些标志性成果充分体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落实和远大前景。将“一带一路”视为空洞无物、难以落地的口号的观点忽视了中国与沿线国家追求繁荣发展的共同殷切期望和有力行动。

误区七,认为“一带一路”就是要撒钱当冤大头。从经济角度,“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型平台,商业性贸易投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内容,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加强贸易和投资联系,共同提升各国经济效益,才能够从根本上符合各方利益,保障“一带一路”持续性发展。因此,片面地将“一带一路”视为撒钱行为不符合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现实。

12月10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全体会议暨环境与发展高层论坛。摄影/章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