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职业冒险家把大白鲨拍成萌宠,他最忧心自然界的“气候难民”

2017-12-08 21:23:5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12个人登陆过月球,5个人曾和北极熊同游,他们都是冒险家、海洋和野生动物摄影师阿摩司·纳楚姆(Amos Nachoum)带领的团队。

十多年前,阿摩司第一次萌生拍摄北极熊的想法。他虽有20多年的野外生存经验,在面对这一冰原巨兽时,却差点成为有去无回的孤胆英雄——因为没有配备救助潜水员,又与一头警惕的北极熊距离过近,他被一路追到水下70英尺(近21米),险些葬身海底。

第二次重逢,阿摩司足足准备了十年。那一次的主角,是跟拍北极熊一家。在加拿大东北海域,他和团队在冰寒的深海里坚持了至少半小时,母熊才带着两头幼崽缓缓游近。懵懂的小家伙对着水下陌生人一阵好奇打量,有一只主动靠近阿摩司的镜头,却很快失去了兴趣,折返母亲身边。短短三四分钟,已足够摄影师记录下小熊笨重而灵活的泳姿、粗短不得劲的后肢,还有淘气的打探。

“只要北极熊觉得人类没有攻击性,它就很自在放松。但如果你靠太近,它就有危机感了。所以,让它靠近你,而不是你靠近它,往往就能拍到好照片。”从阿摩司的经验来说,带着多头幼崽的母亲往往要比独行的雄性野生动物善意很多——淘气的幼崽已让它焦头烂额,无力应对一个旁观的人类。

近40年来,在阿摩司的镜头里,大白鲨是可以咧着嘴微笑的,北极熊妈妈在温柔地喂奶,锤头鲨悠闲地发着呆。这些庞然大物仿佛褪下了猛兽的伪装,尽管这原来就是它们的本色。

阿摩司一直是这些“巨兽”的代言人,他多次带领《国家地理》、Discovery频道的团队去野外拍摄,曾获评BBC年度野生动物摄影师,接着又创办探险旅游公司BigAnimals。每月,他们都满世界追逐巨兽的身影。11月中旬,正是去挪威看虎鲸的绝好时机,花上约1万美元,就能跟着阿摩司探索神秘的水下世界。

“无论观察巨兽还是小动物,最好的、最安全的方式,永远是不打扰它们的生活,尽量把自己隐匿起来。”近日,阿摩司来到上海,参加野去自然旅行策划的“野游无尽”自然旅行榜的颁布,并接受第一财经采访。

温柔的巨兽,滥用的诱饵

“媒体有时候也挺坏的,他们让动物变得‘危险’。”阿摩司说起这句话时,似乎深有体会。

1982年,28岁的阿摩司还是摄影新手,在南非初遇大白鲨。他躲在水下铁笼里,静候船上工作人员放下一个三文鱼头作为诱饵,吸引大白鲨。“大白鲨绕了两三圈之后确定安全,正想扑上去咬三文鱼,船上的人猛地把诱饵拉出水面,我才抓拍下一张大白鲨张着血盆大口的照片。”

多年后,阿摩司在纽约街头的巴士车身上,偶然认出了这张熟悉又陌生的照片。它被图片社处理成竖图,诱饵被粗鲁地ps掉,剩下一张赤裸裸的大白鲨巨嘴,像极了1975年经典恐怖片《大白鲨》的海报。令他痛心的是,这张颇为影射的照片,竟是Discovery频道一档介绍鲨鱼的节目海报。“这就是一个‘杀人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过程。”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

阿摩司探索水下世界的半生时间里,从未见过鲨鱼无缘无故地攻击人类。仅有的几例,往往是在清晨或黄昏,视力欠佳的大白鲨将冲浪者误认成海豹,这是它们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一般,大白鲨一个月才进食一顿大餐,饱腹状态下,它们甚至可以与海豹悠哉同游。

作为野生动物摄影圈的大咖,阿摩司多年来都在抗议,人们为了拍摄效果,对野生动物滥用诱饵。“它们往往让动物变得愤怒而丑陋,一旦你用了诱饵,拍出来的照片肯定不是美的,因为它不真实。就好比,我给你下了药,你晕乎乎的人都不清醒。它就是个圈套。”在他看来,一张真实而有温度的照片,必须建立在野生动物真实的行为举止之上,“他们的诞生、日常生活、求爱、争斗……捕捉这些是最困难也最有意思的。”

一次次与海底巨兽同游,对阿摩司来说,是消除偏见、认识海洋的可贵经历。独角鲸的长角其实是左边的一颗牙齿,中看不中用;动作迟缓的格林兰鲨鱼可以从明朝活到现在,是最长寿的脊椎动物;白鲸是口技专家,水下的声音像金丝雀。但是,很多海底的谜题阿摩司至今也解不开,比如,大白鲨的迷之微笑代表了什么?

一张大白鲨的微笑,是阿摩司的代表作。尖尖的鲨鱼头部看似钝圆了许多,锯齿状间隔的利齿排列出一抹憨笑,共同组合成一张“萌照”。那是阿摩司走出铁笼掩护,拍摄到的大白鲨“闲逛”画面。“老实说,那真的不是微笑,只是角度看上去像。科学家至今不能解答,所谓的笑意味什么。”

这种用人类视角解读动物行为的表达,是非常普遍的摄影手段。在阿摩司看来,是需要警惕的,因为过多的主观判断和情感代入,往往是以牺牲图像真实性为代价的。

“不要给动物强加拟人化的性格,或者给它们取任何名字,那会失去看待野生动物的正确视角。假如我们给他们安上人类的情感,其实是会失望、会犯错的,因为我们把它们当人看,但其实它们并不是。”他认为,对野生动物保持一种敬畏之心,其实也是与之保持安全距离。

北极动物成为“气候难民”

阿摩司的镜头里,有平和、充满力量的巨兽,也有悲怆、孤单的灵魂。

第一次产子的虎鲸妈妈,执意叼着夭折的孩子长达一周。人类排入海洋的重金属污染物经由食物链,在虎鲸体内积聚毒素,最终化为有毒的乳汁。阿摩司一向认为,海洋再浩渺,也无法永久掩盖一些丑陋的真相。

在北极,过去有一两个月时间能在冰面上看到北极熊,一天就能看到几只。如今,窗口期只剩一两个星期,有时三四天才能看到一只。阿摩司4月底去北极,发现气候暖化已经完全吞噬了极地动物赖以生存的海冰,这片延绵的白色大陆以前直到6月都不会融化。

越来越多的动物成为“气候难民”,踏足人类的活动区域。2016年11月,北极地区海冰面积创下历史同期最低纪录,在这月中旬的五天内,共减少了1.9万平方英里,前所未有。秋季结冰时间滞后,而春节解冻时间提前,难挨的夏季,北极熊瘦得皮包骨头,不断有人拍下它们啃食鲸鱼残骸、神色呆滞的颓态。一项研究显示,如今在岸上的北极熊比例平均达到20%,而20年前只有6%。

“北极熊会嗅探冰面夹层中间藏着海豹宝宝的洞,在那里等候伏击它们的妈妈。如果冰化得太早,就找不到那些洞了,而它(入冬后)已经饿了快4个月,带着1~3只饥肠辘辘的幼崽。”阿摩司介绍,海豹宝宝要在洞里待足12天,妈妈一两天来喂一次奶,这是北极熊捕杀脂肪肥厚的成年海豹的唯一机会。

作为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北极熊被视为北极生态的“气候代言人”。但阿摩司带着探险小组深入北极,多次目睹了这一巨兽在物竞天择下的无奈生存。“食物不足的时候,如果母熊要喂养3头幼崽,最虚弱的一头会先死去,或者母亲干脆杀死一头。过去几年的研究发现,公北极熊甚至会猎杀同类,因为它们实在太饿了。”

北极熊需要海冰才能捕到海豹,这是它的求生底线。虽然有一部分科学家探讨过它们学会捕食其他动物,或者不再需要海冰辅佐的可能性,但美国地质勘探局野生动物专家大卫·道格拉斯(David Douglas)曾表示,这种演变通常需要数千年时间,而海冰面积的萎缩,“可能发生于一个非常狭窄的时间框架内,几代北极熊可能来不及学会新的生存方式”。

北极熊的悲剧将在极地的生态圈被不断复制。“企鹅宝宝活不到成年,海豹没有足够的食物,北极熊无法哺育后代,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我们给地球带去了太多的压力,对海洋来说是不可承受的。”阿摩司表示。

这个以色列人从不避讳表现这种真实的残酷,作为战地记者目睹卢旺达惨剧后,他最终将镜头转向自然造物之上。当同行纷纷利用35mm以下的广角镜头进行水下拍摄,追求畸变、夸张的画面效果时,性格坚毅的他选择的是最接近人眼视角的50mm焦段。当问起拍摄北极熊的最佳地点时,阿摩司委婉拒绝。“如果太多人过去,北极熊就会离开那里。景点太热门不是什么好事啊,那可是北极。”

他更担心的是,再强大的动物,也无法战胜自然法则,所以阿摩司希望自己能一直拍下去,也让更多人感受这个世界当下的美好与残酷。“这和年龄没什么关系,取决于人的思想和决心。年轻人可以在三小时内跑完马拉松,我就花四五个小时。有些人到了60岁就想退休,我63岁了,想做的事情还很多。”他说。(本文图片均由阿摩司·纳楚姆提供)

编辑:李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