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把价格抬高,再抬高”,是艺术品定价的唯一秘密吗?

2017-12-06 17:53:2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编者按:

人们往往会对拍卖行、画廊的某些艺术品的身价感到惊奇,为什么一幅画能卖这么贵?谁在给它们定价?

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奥拉夫·维尔苏斯在《艺术品如何定价》中,明确提出,比艺术品的价格更值得探究的,是制定它的过程——它体现的是艺术家、画廊老板、拍卖行、收藏家等艺术交易参与者的角色和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窥见艺术市场特殊的游戏规则。

作者近距离观察了纽约和阿姆斯特丹艺术市场中,文化和社会的真实联系,访谈了几十位艺术品商人。在这里,价格的变动不完全受供求关系影响,获取利润也不是艺术品商人的唯一诉求。如何巧妙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为艺术品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价。

经授权,第一财经节选部分内容分享

20世纪早期的荷兰艺术品商人J.H.德柏(de Bois)在他自己主编的一本季刊上,叙述了他去瑞士旅行时在他的手提箱中随身携带了19世纪荷兰艺术家马蒂斯· 马瑞斯(Matthijs Maris)的自画像。这次旅行的目的是要向一位收藏家展示该画,并以理想的价格出售它。到达瑞士边境的时候,德柏意外地被当局带走了。

当时一位海关人员检查了他的手提箱,拿出了那幅画。经过仔细检查,当局决定“该物品必须征收进口税”。当德柏明白他需要支付关税时,马上意识到他带的钱不足以支付这幅画的关税,因为这幅画价值昂贵,尽管还不能确定具体的数额。与此同时,海关人员将画带到他的一位同事那里,将画过秤,按照物品的重量计算出了应缴的关税,然后回到德柏那里,向他征收了13.50法郎—一个可以忽略的金额。

德柏在瑞士边境面对了一种决定物质产品价值的定价脚本,尽管它在当代艺术市场的语境中是一个反常的例子。在整个艺术史上,不同的定价脚本曾经用来决定单个艺术品的价格。在意大利,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在北欧,直到16世纪,画家总体而言都被视为工匠。当时的艺术家不会因为其独创性而获得奖赏,而是必须执行教堂、法院,或雇用他的私人委托人的愿望。在很多例子中,一幅画的人物肖像方案都不是画家自己提出来的,而是由顾客提出来的。当时的人们对于购买复制品安之若素,尽管在今天看来拥有一幅原作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对那时的买家来说却不那么重要。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