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孙国峰:新货币政策框架从四方面防范金融风险

2017-12-06 09:31:1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宏观调控当中最重要之一就是货币政策。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展望2018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如何利用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

12月5日,在主题为“世界经济与中国2018:把握全球经济金融新格局”的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暨第一财经金融峰会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指出,危机之后,货币政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了一些新探索,正在逐渐形成新的货币政策框架。

他表示,具体而言,货币政策的新框架重点在于防范金融风险,包含四方面。一是货币政策的目标。孙国峰指出,货币政策目标要考虑更广泛的金融周期而不仅仅局限于资产价格。因为资产价格只是一个表象,是金融周期的一个体现。金融周期的背后,是银行的信贷,或者说广义信贷的扩张。资产泡沫的背后是银行的过度借贷,过度借贷往往又是由超低利率引起的。

“从这个角度看,金融周期是经济金融体系内生的,和货币政策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货币政策应当考虑金融周期。”孙国峰表示。

孙国峰指出,货币政策是可以对金融周期进行调控的。危机之后各国中央银行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宏观审慎政策框架进行了探索,核心是控制杠杆率,因为凡是产生大规模的资产泡沫背后都有高杠杆的问题。宏观审慎政策对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非常必要,但仅仅控制杠杆率不足以应对金融周期。假如利率长期处于低位,即使通过宏观审慎政策手段,以及微观审慎的手段,试图去控制杠杆率,控制冒险行为,可能其效果也是事倍功半。因此,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应当共同应对金融周期。

二是货币政策的工具,孙国峰表示,危机以来,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采取很多所谓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最近美联储又开始缩表,不论是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还是缩表,其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供或收回流动性,背后还是为了调控长期利率。

孙国峰表示,过去支持中央银行只调节短期利率的理论基础是利率的期限结构理论,认为长期利率是由多个短期利率所组成,中央银行的短期利率以及短期利率的变化路径可以决定长期利率。但危机以来,大家发现上述理论不能很好解释长期利率的变化,特别是随着资产管理行业在全球兴起,长期债券的价格以及背后反映的收益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资产管理机构现有头寸和自身投资策略的影响,而并不完全基于通胀预期。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