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全球半导体产业迁移 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 商业观察(2)

2017-11-30 09:16:0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2017年,全球芯片产值或达4000亿美元,而中国进口额将超过2500亿美元,继续超过了石油的进口。虽然这2500亿美元未来未必都必须完全自主供应,但一个大国,常年处于这种局面,确实有些失衡。

笔者想强调的其实是中国市场的力量。全球没有哪个单一国家市场具有这种庞大的半导体消化能力,这意味着,未来中国会左右这个行业的未来,相关企业、国家或地区不可能漠视中国市场的存在。

这不是要挟,不是简单的挟市场号令天下,而是自然发生的事实。过去多年,中国曾经有太多借助市场换技术的经历,基本都是失败的。而最近1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竞争力整体有了较大提升。市场的效应,已经足以打破美国过去多年借助冷战思维累积起来的部分优势,西方国家虽然一定还会有持续的高压封锁,但要再像过去多年那样,受损最大的不是中国,而一定是海外产业群。

其次,产业迁移,也有后摩尔定律的效应。技术瓶颈,已经日益成为一种魔咒,它迫使更多企业开始转向商业模式的创新。中国市场效应远比单一的半导体市场规模数字要更强大,它几乎可以容纳所有商业模式与应用场景。巨头们几乎都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布局重镇,这不是偶然,而是中国人口、产业结构、线下生态、幅员、大国地位等诸多要素决定的市场地位。

之前,我们说摩尔定律一定程度给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业快速追赶的机会,也有这一背景。我们说中国能吸纳全球诸多产业资源,也不纯粹是市场效应,更不是要挟。它建立在中国自身产业日益自主的基础之上。

因为,这样一种事实越来越明显:过去,海外巨头们几乎只将中国视为市场、应用场景,如今几乎全部将中国视为人才、技术创新、产业化的大本营。就是说,过去中国是海外成熟技术或者淘汰技术输出的对象国、庞大市场,而今中国开始成为巨头们借力完成技术创新、商业化支撑,以便面向全球市场输出的枢纽。许多商业模式、解决方案,需要先在中国落地,大规模商业化验证后,才能输往全球。

因此,如果还延续过去多年的冷战思维,继续对中国实施高压封锁,不但无效,也很可笑。考虑到未来半导体业日益一体化的创新,当然制造部分还涉及供应链半径,这意味着,原始的技术创新,也会更多发生在中国。这一点,从高通们对中国5G市场进展节奏的期待中能体会到,也能从它收购NXP一案期望中国尽快审核的意愿中体会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