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开采成本,可燃冰试采催生中国能源变革

2017-11-29 11:52:30      参与评论()人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并把“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这无疑高度契合了中国当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真实状况,抓住了问题症结所在。多年来,中国受困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根据相关分析报告,2016年,中国经过艰苦努力,虽然实现了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前一年下降了4.7%,但比重仍然高达62%。这种长期形成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煤炭在开采、运输和燃烧过程中的污染日益累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以“雾霾锁城”为代表的一系列环境问题。

只有在加强环境治理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环保、高效的替代能源,大幅降低煤炭的使用量,从根本上变革中国能源结构,才能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切实增强民众的获得感。而能量密度高、储量极其丰富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为推进中国能源结构的变革带来了潜在机遇。而要把潜在机遇转化为现实,就需要突破可燃冰开采技术并大幅降低开采成本,尽早实现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

困难重重 开采面临瓶颈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可燃冰,对其物理和化学性质,特别是能量密度高、绿色环保等特点有了深入的认知,对其庞大的储量进行了准确预测和成功勘查、验证。在国际上,可燃冰早已被公认是煤、石油等的替代能源,是世界重要的战略资源。然而40多年过去了,今天,世界各国并没有开采利用可燃冰,甚至进行试开采的国家也屈指可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难,可燃冰开采是一项世界性难题,这是由其成矿原理和物理、化学性质决定的。天然气水合物是在高压、低温的条件下形成的。一旦失压,或者温度升高,就会变成气体,体积急剧增大160多倍。在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赋存于泥质粉砂中。一旦钻孔密封不好,大量海水灌入,可能造成更大范围内的失稳,大量的温室气体逸出,甚至引发海底滑坡和更大的灾害。在冻土、泥砂中,天然气水合物因为混合了砂砾,开采过程中一旦出砂将很难处理。天然气水合物一旦开采出来,如果管道密封保护不好,甲烷气体就会逸出。可燃冰开采的核心难点在于有序、可控,不发生地质等次生灾害。实践上也印证了这一点。2013年,日本在其南海海槽进行了海上可燃冰试采,但因出砂等技术问题而失败。2017年,日本在同一海域进行第二次试采,很快又因出砂问题而再次中止产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