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银行也做现金贷,为啥利息就不高?

2017-11-28 09:02:1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在一轮舆论危机过后,“现金贷”似已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总让人联想起披着羊皮的“高利贷”。非持牌信贷机构中,对现金贷综合息费定价折合年化超过100%者比比皆是,能卡住36%红线者凤毛麟角。

畸高利(费)率覆盖高风险,似乎是现金贷这一行的通用模式。

但其实不然。不少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部门或其他零售条线,也在推现金贷业务,比如在银行APP上申请的快速到账小额贷款,这些现金贷定价并不高。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多家银行发现,某大行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现金贷款,年化利率仅为个位数;多家股份制银行面向大众的“随借随还”式现金贷,日息折合年化计算,也较多集中在15%~20%一线。

为什么类同的产品,落到不同的机构,利率定价就能相差好几倍、甚至十几倍?

客群不同

多名从业人士表示,最核心的原因,是不同机构切分的贷款客群不同。

一道粗框架的计算题是:贷款定价=风险成本+资金成本+获客成本+运营成本+利润留存。每类客群的风险系数不同,选择了怎样的客群,意味着选择了怎样的风险收益平衡模式、笔均授信额度及定价模型。

各银行现金贷细分业务的不良率暂无单列统计数据,但可参考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2%左右的整体不良率水平;市场化的现金贷公司鱼龙混杂,虽个别机构自称逾期率在1%以内,但业内普遍估算,整体而言,市场化现金贷的真实逾期率为两位数。

落到笔均最低、风险最高的Payday Loan(发薪日贷款)模式,百融金服风控业务与数据产品部副总监蒋宏在一场智库闭门会议上表示,一些新平台首次逾期率或超30%。

不同数量级的不良率背后是不同的客群。有一种说法,称银行切分的现金贷客户均为央行征信报告中有良好信用记录者,而现金贷公司的客户则多为“白户”(无央行征信记录)。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

多家重返校园贷市场的银行,做的也是“白户”大学生的贷款。即便在非校园贷的品类中,银行也在“下沉”,靠大数据及风险模型来开发“白户”市场。

第一财经记者从某银行卡中心管理层人士处采访获悉,他们内部对客群的划分并非“黑白户”两类,而是普通蓝领、优质蓝领、城市青年(高学历)、白领及公务员、高端精英。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