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北京力推垃圾强制分类 2020年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全覆盖

2017-11-25 02:18:3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近段时间以来,垃圾分类在各地提速。

在24日人民政协报社等召开的建设美丽中国座谈会上,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如刚表示,“北京市的垃圾治理也迎来了一个阶段性的进展。”

他透露,北京“市级党政机关的垃圾强制分类大会将于近期召开,行政副中心在四套班子迁入前已经做好了垃圾分类的设施设备准备。”

十九大报告要求“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10月30日,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

李如刚介绍,2016年7月28日,原“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同时将商务部门负责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职能划入市城市管理委,为落实垃圾分类制度、实现“三化”创造了条件。

今年2月15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一次专题会上表示,“城市精细化管理从垃圾分类抓起。”

李如刚介绍,过去五年,北京市建成了首钢鲁家山等4座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处理能力由2200吨/日增加到9800吨/日,增加了近4倍;改扩建生化处理厂3座,生化处理能力由3650吨/日增加到5400吨/日,比过去提升近50%。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北京市共有终端生活垃圾处理设施26座(其中:填埋场11座、综合处理厂8座、焚烧厂7座),生活垃圾总处理能力达到2.43万吨/日(其中:焚烧、生化等处理能力达到1.52万吨/日),垃圾处理方式完成了从以填埋为主向以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方式的转变,资源化处理比例由30%提高到63%,处理结构日趋合理。生活垃圾清运量日均2.38万吨。

“北京市垃圾处理‘紧平衡、缺弹性’的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李如刚表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焚烧、生化等处理能力将达到2.4万吨/日以上,垃圾处理重心将从“增能力”向“调结构”“促减量”转移,更加适应“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早在十几年前,有关部门和环保组织就在北京推广垃圾分类,但至今还在“原点”。

近期,一份全国人大常委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指出,生活垃圾分类探索了多年,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原因是公众参与分类意识薄弱,一些居民区垃圾分类设施形同虚设,基本上还是“混合倾倒、混合清运、混合堆放、混合处理”的状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