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半导体行业协会预警:十大IC设计企业毛利持续减少

2017-11-17 18:04:30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2017年,我国芯片设计业的产业集中度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在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2017年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表示,目前,芯片设计业主要面临设计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主流设计创新不足,设计企业过多关注特定市场,整体实力不强和人才紧缺等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有1380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比去年增加18家。在《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颁布、企业数量井喷后,本土IC企业的发展趋于理性。

魏少军指出,2017 年,芯片设计业销售收入预计为 1945.98亿元,同比增长 28.15% ,占全球集成电路设计业的比重预计将进一步提升,超过1/3。

不过,我国芯片设计业的产业集中度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据统计,2017年我国十大IC设计企业的销售总和达到893.15亿元,占行业总销售额的45.9%,与去年的46.1%基本持平,略有下滑。

魏少军表示,十大企业销售额占行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是反应产业集中度非常重要的指标。与美国接近90%和中国台湾地区 80%相比,中国大陆的集中度仍然偏低,没有得到改善。

盈利方面,2017年有601家IC设计企业盈利,与去年503家相比提高20% ;不盈利企业的数量从去年的859家减少到779家。魏少军表示,根据对前100名IC设计企业的统计显示,这些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大概为29.28%,较上年的30%略有下降。

值得警惕的是,十大IC设计企业的平均毛利率为22.67%,与2016年的30%相比,明显下降。十大企业规模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缺在持续减弱。这一现象从去年开始出现,今年仍在持续。

虽然2017年我国在服务器CPU、桌面计算机CPU、嵌入式CPU、智能电视芯片以及人工智能芯片等领域也出现了苏州中晟宏芯、上海兆芯、杭州中天 、海思半导体、寒武纪等公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

首先,我国芯片设计业提供的产品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魏少军表示,虽然我国设计业的销售占当年芯片消费价值的比例从13%提升到2016年的26%,但在微处理器、存储器等高端领域没有什么建树,而这部分芯片占据了进口集成电路的近70%。

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15007.7亿元人民币。截至10月,今年进口额已达14093.0亿元。

同时,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主流设计尚未摆脱跟随,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魏少军指出,这些年来,我国企业的产品升级换代主要依靠工艺和EDA工具进步的现象并没有根本改观。能够根据自己的产品和所采用的工艺、自行定义没计流程,并采用COT设计方法进行产品开发的企业少之又少。

此外,我国芯片设计企业过多地把精力放在特定市场而不是公开市场上。魏少军称,由于本土公司在CPU、DSP和FPGA等高端芯片和国际主要玩家差距太大,同时又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将主攻方向放在特定市场,久而久之,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下降,失去在公开市场竞争的决心和勇气;而且特定市场销售有限,反过来影响产品进步。魏少军表示,这种恶性循环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为数不多的高端芯片企业的发展,所以“未来如果不把精力转向95%的公开市场,即使在5%的特定市场做的再好,最终依然无法成为市场王者。”

目前,我国芯片设计整体产业实力仍然不强。今年全行业的销售总和虽然接近300亿美元,但与全球强劲增长、总额近4000亿美元的市场相比,依然只占7.5%。

人才紧缺问题依然不容忽视。魏少军表示,芯片设计业的人才缺口有6万人以上,如果考虑到人才培养的时间成本,缺口更大。

面对诸多挑战,中国芯片行业曾寄希望于通过国际并购快速壮大自己的产业,但近两年中国芯片的海外并购一直受到美国的阻击。2017年9月,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称,美国总统特朗普下达行政指令,叫停了中国背景私募基金(Canyon Bridge Fund Partners)对美国芯片制造商Lattice(莱迪思)的收购。

2016年,福建宏芯基金(Fujian Grand Chip Investment Fund)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生产商艾思强(Aixtron)被美国海外投资委员叫停;美国Fairchild(仙童半导体)公司拒绝中国半导体公司华润微电子和华创投资 26 亿美元的收购要约也是担心美国监管当局反对。2015年,紫光集团最终放弃对美国芯片存储巨头 Micron(美光科技)、美国老牌存储公司西部数据的收购交易均与CFIUS的审查有关。

因此,在半导体行业只能依靠中国本土公司的发展。魏少军表示,设计业的产出是集成电路产品,在目前我国缺少IDM的前提下,设计业责无旁贷地将承担起大力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品的重任。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陈姗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