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争议可转债:再融资变道催生套利,项目被否为哪般?

2017-11-13 09:10:18    第一财经  参与评论()人

可转债逐步替代定增成为再融资主要工具。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大股东不受解禁限制、减持套现路径的“制度红利”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

以雨虹转债为例。上市后不久,东方雨虹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获配30%后很快减持10%,市场上“可转债成大股东套现利器”的说法不胫而走。减持新规出台后,定增大幅受限,可转债走俏。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存在一定的“制度红利”,上市公司大股东多支持发行可转债。

Wind资讯统计显示,截至11月12日,今年年初以来拟发行可转债上市公司135家,融资规模达3885.70亿元。去年全年,则仅有11家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规模约212亿元。

不过,也有相关方认为,上市公司可转债占比依然很小,利用可转债套现并不具有普遍性。“从与客户的接触情况来看,目前大股东对这种套现的兴趣和念头不是很强。”某券商投行保代也向第一财经表示。

争议转债套现

9月25日,国内首只实施信用申购的可转债——东方雨虹转债完成网上申购,在大股东配售制度下,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共计配售雨虹转债的比例占到此次发行总量的30.59%。

10月30日午间,东方雨虹公告控股股东减持其持有的雨虹转债合计1840000张,占发行总量的10%。

由于可转债交易并未设置限售条件,大股东择机减持便成为了套现另一“法门”。加之短期来看上市后可转债价格有15%-20%的涨幅,减持获利额也往往较大。由此,此类减持套现路径也成为市场热议。

沪上一位资深基金经理表示,不少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可转债替代增发,这个过程中可转债成为了“套利”工具。

“2015年牛市后转债供应大幅下降,转债需求又有一定的刚性,除了转股带来的估值溢价外本身也会有一定的溢价,这个过程套的是转债市场估值的利润。由于原股东可以优选认购,规则上没有解禁时间要求,大股东获配后立马就可以卖掉赚取的溢价。”在该沪上资深基金经理看来,随着转债供应的不断增加,跨市场溢价会被逐渐抹平。

对此,某华南券商投行保代表示,原有股东参与配售可转债,并在上市后出售进而实现无风险套利,从流程而言并无不妥。“我们在与一些客户谈的时候,有时也会帮客户这么规划和建议。”他透露。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