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城镇格局明确: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2017-10-30 18:12:0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城镇化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中,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也是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的重要载体,还是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无疑明确了我国未来城镇化的路径和方向。

城市群引领城镇化

2016年末,我国城市数量达到657个。其中,直辖市4个,副省级城市15个,地级市278个,县级市360个。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我国城市发展究竟是以大城市为主还是以中小城市或小城镇为主,学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告诉记者,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以中小城市为主的分散型的城市化和以大城市为主的集中型城市化两种思路。他认为,中国的人口基数大、密度大,耕地面积少,因此走集中型城市化的道路是更为理性而必然的选择。

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也认为,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鼓励发展中小城市,但实际上人口一直在往大城市走,现在学界更倾向于走发展大都市圈的道路。毕竟大型都市在经济资源的集聚、效率和节约发展等方面更具优势。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中心城市、城市群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并不是说大城市就一定不好。例如,如果没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建地铁就没有市场,关键在于大城市发展要有个度。”牛凤瑞说。

经济学者易鹏撰文认为,一方面,规模越大的城市,产业承载能力越大,创造的收入和机会越高,而财政收入越高,城市就可以以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质量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其吸纳资本、人才、技术、人口等的能力,相比于中小城市优势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城市的基础设施投入需要有人口和产业规模来支撑,对小城镇或者规模略大的小城市而言,基础设施投入很难有可持续的回报,从而导致更多的资本不会进入到这些小城市,最终还是回到特大城市里,分享规模效应带来的可持续回报。

1234...全文 5 下一页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