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经参头版: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 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2017-10-30 10:01:37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构建“双支柱”调控框架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经济参考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深化金融改革时强调,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其中,“双支柱调控框架”是较十八大报告全新增加的内容,也是未来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在《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16年四季度)》中首次提出。今年7月的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双支柱”调控框架。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表明其作为金融调控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定位。

货币政策属于传统宏观政策,过去主流央行的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监管当局普遍认识到只有货币政策对于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还不够,很多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由于宏观审慎监管的缺失导致。于是,全球金融稳定理事会以及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早在2009年就开始研究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并于2016年将原有的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与合意贷款管理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七个方面。宏观审慎监管体系的建立,弥补了以往货币政策框架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空白,引入了逆周期调控因子,目的是更好地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实践证明,“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框架,是我国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框架实践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在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初步发挥了功效。首先,更加全面地对社会融资活动进行逆周期调节,促进银行体系稳健运行,并及时将互联网金融创新纳入宏观审慎监管;其次,有助于抑制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资产价格泡沫化趋势;最后,增强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维护了金融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宏观审慎政策为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和传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已逐渐清晰,下一步还需要对相关机制进行加强和完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