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经济学诺奖得主塞勒:善用人性的弱点

2017-10-10 00:04:01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政策制定者如何通过辨识人性弱点,“助推”公众取得更好的目标?10月9日,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三十余年来试图解决这一议题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 H. Thaler),用以表彰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给出的颁奖词为,塞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limited rationality)、社会偏好(social preferences)和缺乏自制(lack of self-control)的种种后果,揭示了上述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了个人决策以及市场前景,“令经济学更有人性”。

非理性经济行为

如果说诺奖评审会的官方解释过于生涩,塞勒曾说过的一席俏皮话则通俗地解释了他的研究方向。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塞勒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争执时说道:“我们模式之间的区别在于,巴罗认为他模型中的人同他一样聪明,而我则认为他们像我一样蠢。”

复旦大学金融学教授钱军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称,塞勒的杰出之处在于,他既可以进行经济学理论研究,又可以进行经济学实证研究,其中重要的是塞勒还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分析个人行为,设计调查问卷,从最简单的思路开始建立简单理论模型,主动观察消费者、投资者的行为。这种理论的重要性在于,正确的理论可以上升为政策,反之则很危险。

在定量成风的欧美经济学界,塞勒是一个多少有些独特的存在:他公开承认自己很懒,而且数学不太好。上个世纪70年代,塞勒在纽约州北部的罗切斯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不过书读得并不算顺利,他的导师罗森也不觉得他有特殊之处。有人建议他去读读康纳曼(亦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和特维斯基的心理学著作。

塞勒回忆称:“我从这两位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摘要‘不确定性的判断:启发法和偏见’开始读,在那时候我对于启发法(heuristic)毫无所知,但是我的心脏开始跳得就如同一个游戏快结束了那几分钟时那么快,我花了三十分钟阅读这篇文章,随后我的人生就彻底改变了。”

这篇论文启发了塞勒在1980年发表了他第一篇行为经济学的论文,标题是“消费者选择的实证理论”,其中援引了康纳曼和特维斯基的大量论点,并重点推出了塞勒在传统经济学理论方面的突破——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然而这篇论文遭到了各家重要期刊退稿,最后仅有一份彼时名气不大的《经济行为和组织期刊》刊发了这篇论文,不过塞勒自此就坚定地走上了研究行为经济学的道路。

关键词:塞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