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连续13年获评A级,航天科技领跑动力来自创新

2017-09-18 22:49:0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称“航天科技”)交出的这份成绩单,再次刷新了自己以往的最好成绩:2016年中央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位居第一,连续13年获评A级,同时连续4年在军工企业中保持第一,营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连续两位数增长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航天科技较2015年首次入榜的名次上升了101位,排名第336位。

在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高效率的过程中,航天科技坚持用改革和创新激发活力、增添动力,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推广创新成果转化

近年来,我国的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对地观测、北斗导航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航天科技持续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在过去5年,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持续保持高密度发射,共完成80余次发射任务,年发射次数增幅超过22%。2016年,我国宇航发射次数与美国并列,达到世界第一位。

面对如此高密度的发射,维持原有的流程模式是难以实现的。为此,航天科技对标国际先进管理方式,实施流程再造,优化科研生产链条,坚持零缺陷的质量管理,一方面将发射场周期缩短了30%,产品交付周期缩短了40%;另一方面确保产品质量可靠性不断提升,在发射成功率为95.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成本却平均下降了近20%。

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场景

与此同时,航天科技统筹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航天技术及应用全面发展。

航天科技战略管理部副部长王占宇介绍,集团公司印发了《关于完善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若干意见》,全面开展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加快推动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能力建设。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集团公司拥有1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级工程中心,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建了50余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16个国际研发中心。

同时,持续创新也离不开人才,航天科技创新了人才发展机制,打造国家创新人才高地。

王占宇告诉记者,集团建立了高校毕业生、社会人才和海外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建立内部人才市场,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在人才激励方面,集团建立了多元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施奖励,最高额度达100万元/人;还采取股权、分红权、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对骨干人才实施中长期激励。

让航天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为进一步深化产融结合,充分发挥产业资本在产业发展领域中的推动作用,航天科技于2006年专门发起设立了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称“航天投资”),加快推进航天技术走进千家万户,服务国民经济。

航天投资总经理张陶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航天投资先后发起设立国资委第一只行业级基金——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以及囯创投资引导基金。

其中,国华军民融合主要投向国家重大专项、军民融合等项目。目前基金首批50亿元已完成投资,重点投向卫星宽带通信、再生能源等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

国创投资引导基金则主要投向具备催生新经济、市场空间巨大的军民融合领域,如高铁装备、先进电网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并对量子通信、3D打印、机器人、高温合金、节能环保等一批中央企业优质项目进行投资和孵化培育。基金的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央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企业科研成果产业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中央企业间及中央企业与其他主体间的协同创新,促进各类资本、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的有机衔接。

谈及优势,张陶表示,航天投资联合相关中央企业、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等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设立投资基金,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引入了各方面的优秀基因和行业经验,构建了符合市场化要求的运作机制;在资金投向方面,航天投资立足航天,注重面向央企和全社会,初步形成了航天高科技和全社会高新科技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为航天高科技融入全社会、军民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未经第一财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将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编辑:计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