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智宏认为,这使科学家的不少研究成果被搁置,影响了中国转基因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澎湃新闻:近十年来,中国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进入产业化阶段。为什么推广这么缓慢?
许智宏:当然,国家在推广转基因作物品种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社会经济、食用和环境安全性、公众接受程度,等等,但与国际上相比,我国产业化确实是比较缓慢。除了以前批准的转基因抗虫棉和抗病毒番木瓜外,十几年来就没再批准新的转基因作物品种的产业化应用。
2008年,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启动,研究对象包括5种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3种家畜:猪、牛、羊。到2020年国家在这个重大专项上的总投资约240亿元人民币,专项的主要目标内容就包括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及其产业化。
我国有一整套有关转基因作物的管理监督法规,我完全赞成应严格执行这些法规,但问题是,特别是在获得安全证书后,也要让科技人员知道他们还应该做什么?对于其后的每一步,涉及到的科技人员反映缺乏具体的操作措施。
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院士的团队研发的抗虫水稻和中国农科院范云六院士的团队研发的转植酸酶玉米都曾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安全证书,但有效期仅五年,到期了延期申请批准又有五年,但即使如此,不少科技人员依然怀疑这几个品种能否真正产业化。
你想想看,一般而言,一个作物品种审定后在生产上应用的时间也就在十年左右。所以,坦率地讲,科技人员研发出的某个转基因作物品种,在获得安全证书后,如果当时不能及时产业化,再过十年也许就没用了,因为更新的品种又出来了。
澎湃新闻: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朱作言院士研究的转基因鲤鱼比美国的转基因三文鱼早了三年。如今,转基因三文鱼已走上人类餐桌。
许智宏:我国对转基因鱼的研究要比国外的转基因三文鱼早。中科院水生生物所朱作言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开始研究转基因鱼,是国际上获得转基因鱼的第一人。他领导的团队用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鲤鱼,获得了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鲤鱼。与四倍体鱼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鱼不育,确保了环境释放的安全性。这与市场上的无籽西瓜相同,因为三倍体没有生殖能力,不会繁殖后代。选育出的“冠鲤”的生长速度达8个月长到1-2公斤,而美国选育出的三文鱼“水优”长到1-2公斤需18个月。转基因重大专项启动时,动物方面的研究对象有猪、牛、羊,但在决策时却把这个技术上做得最好、进展最快的转基因鲤鱼排除在外,挺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