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目前正处于风口浪尖。“区块链的好处是明显的,但弱点也是明显的,因为它的规模受到很大限制。区块链的扩大、能耗是一个很大的瓶颈,我们不知道在未来会有什么新的技术出来取代它。” 9月17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在“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2017)”上指出。
朱民说,对于金融基础设施来说,开放平台的基础设施是很重要的事情。“是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基础设施,还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让第三方可以加入?这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而这一切正在发生根本变化。”
毫无疑问,金融科技重塑金融生态,对金融功能的冲击是颠覆性的。随着金融科技突飞猛进,对金融业的功能产生了一系列的冲击。朱民称,由于金融科技运行模式是平台的、非网点的、轻资产的、重数据的,这些特点拉近了和客户的距离,减少了中介,把操作的过程自动化了,并赋权客户,所以运行模式将颠覆性地冲击现有金融系统。
无数金融科技企业,以其专业化、小而专、垂直性、对客户和市场的了解,开始介入传统金融机构,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逼着传统金融机构把它们原来内生的、封闭的产业链剥离出来。
什么是金融生态?朱民指出,它包括金融机构(供给者)、消费者(需求端)、市场的基础设施、监管者和法律,因为金融科技的出现,其实更多的不光是监管,而且涉及到很多法律、个人、数据的问题。
朱民认为,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冲击就在于,把金融机构的生产过程从内生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外化的过程。以前产品的设计、生产、分管、配置、销售是在一个机构内部产生和进行的,不管这个机构大或小,生产的流程都是内生的。但金融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内生的环节,逼迫着这个内生的环节外生化、社会化、商品化、产业链化。
所以,今天整个金融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配置、销售变成了一个产业链、市场化的过程。例如,余额宝等一系列产品做出来;各种网贷产品,以及包括京东的产业链金融发展速度非常快;支付领域,支付宝、微信支付以及融资、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被大众熟知。朱民指出,未来保险业也将被颠覆,保险的颠覆不仅仅是金融场景变化,而是整个生活和保险业务场景的变化,变化会更加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