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中美两国专家研讨:如何熨平“猪周期"

2017-09-17 13:06:02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集约化、规模化,存栏集中化,正在成为中美两国生猪行业发展趋势的共识。9月15日,由美国谷物协会、中国畜牧协会等6方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美猪业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在这场以“价格风险管理:政策、项目、实践及贸易”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前述共识。

中美作为全球两个养猪大国,双方专家在以往的会议上曾就食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及产业可持续等问题做过深入的探讨。本次会议已经是中美6家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第六次专题会议。

随着两国生猪产业的不断发展,出现更多的国际贸易合作机会,行业的价格风险管理等话题被越来越多的被业内人士所关注。在本次会议上,与会人员希望在加速行业的规模化生产,建立生猪期货和生猪保险等机制,完成生猪行业的产业升级上共同寻求有效的路径。

猪周期”波动影响CPI

周期性是生猪产业最基本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由于生猪本身的生长饲养周期加上国内生猪散养户比例占整个行业的一半左右,导致这个行业的养殖生产规模极其不稳定,所谓的“猪周期”每隔 3-4 年就会有一个轮回。而在美国,这个周期正有所减弱。对于这一现象,中美双方专家探究了其中缘由。

中国的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都位于世界前列。在生猪存栏量方面,2015年我国生猪存栏量为4.5113亿头,占世界生猪存栏量的59.3%。在生猪出栏量方面,从2000年以来,我国商品猪出栏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从2000年的5.19亿万头,增长到2015年7.08亿万头,年均增长率超过2%。

猪肉作为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必需品,在居民肉类消费总量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同时猪肉价格占到CPI比重的3%。所以市场上猪肉的多少,猪价格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着中国宏观经济的波动和宏观调控政策走向,生猪也就具有了“猪粮安天下”的战略地位。生猪产业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疾病传染和市场波动三种风险的影响,因此“猪周期”在我国也不断上演。

中山大学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郭惠武教授认为,中国猪市场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和美国及欧盟相比))主要是围绕成本趋势波动。在考察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波动关系中发现,我国生猪价格与猪肉价格波动幅度接近,而美国猪肉价格波动则较为平缓,基本不受生猪价格波动影响。从生猪出场价占猪肉零售价的比重来看,美国基本维持在10%-20%之间;而中国比重则在6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