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吴晓灵:打破刚性兑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

2017-09-15 16:09:05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最根本的是我们应该打破刚性兑付,化大政为小政。” 9月15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2017金融街论坛”上指出。

当前,防控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树立风险自担的文化。

吴晓灵表示,打破刚性兑付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不打破刚性兑付就无法反映风险溢价,只有暴露风险,才能够看出不同信用主体的价格,从而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吴晓灵认为,刚性兑付是金融业制度扭曲的结果。为何不能打破刚性兑付?她认为,契约精神的缺失是原因之一。

风险自担,是一切金融活动的基石,金融是居民财产自主运用的活动,是价值跨期转移的契约,承担风险获取收益是金融运行的基本原则。但很多人并没有在金融活动中树立契约的理念,投资人想获取更多的收益,而没有想到更多的收益是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同时,由于政府管制过多,并承担着无限的责任,居民丧失契约精神,形成无法打破刚性兑付的潜在原因之一。

在现在的经济情况下,高收益也代表着高风险,但投资人仍会心存侥幸心理,公众参与非法集资过程当中的心态是盈利归自己,亏损找政府。“政府的精力应该更多的放在那些遵纪守法人的手里,让那些参与违法活动的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吴晓灵表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用计划管制所有的经济活动,因而企业和居民都没有财产的运用自主权,对于财产不尊重,对于财产运用权的不尊重,使得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居民没有自己是财产利益第一维护人的意识。由于政府管制过多,导致政府在经济生活中承担着无限的责任,责任越大,管制越多,因而金融长期处于压制状态,正常的融资渠道不畅,非法的融资活动就留下了很大的活动区间。

吴晓灵认为,国家信用和商业信用不区分,也是刚性兑付的基础。

她表示,国家控股的金融机构是有限责任公司,不应该承担国家的信用,而应该承担公司的信用。有些金融机构,为了竞争采取不当方式误导公众,掩盖了金融信用和普通商业企业信用的差别,在国家信用与商业信用不分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树立风险自担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