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汽车分时租赁运营难:清理狗毛花200元,租车费仅几十

2017-09-12 09:24:58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清理车上狗毛需要花费200元,而租车费可能只有几十元。”

这是杉杉股份副总裁徐征鹏近日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的短短一句话。其背后是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即共享汽车)的“两大难”:运营难、体验差——维护艰难、盈利困难是从业者需要直面并解决的问题;对于消费者而言,相对便宜的租车费用难掩消费体验差的尴尬,引发频频吐槽。

事实上,汽车分时租赁模式最早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瑞士,之后在德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风行。在中国,尤其在北上广深等一线热点城市,其借助“共享经济”的东风,近来的发展也渐成气候。“使用得蛮好的,方便,动力提速,偶尔代步可以的,经济实惠。”上海市民沈棋(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虽然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的认可和追捧,但对于上述“两难”问题而言,汽车分时租赁模式似乎仍然难破藩篱。

身影频现

在大学城、客运站、金融圈等人群相对密集的地方,逐渐可看见分时租赁汽车的身影。

近年来,在城市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发展的诉求下,共享出行产业逐渐发展起来。目前进入国内共享汽车市场的不仅有宝马、戴姆勒、北汽、奇瑞、比亚迪、吉利、力帆等汽车制造企业,也有首汽集团旗下“Gofun出行”、上汽集团旗下环球车享EVCARD等运营商,还有滴滴、途歌TOGO等互联网企业。

最早在中国做分时租赁的公司,是从2010年开始运营的杭州车分享,但当时用的是燃油车。从2012、2013年开始,北京易卡租车、杭州微公交、上海环球车享EVCARD等中国第一批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公司开始出现。不过,起初老百姓对此接受度低,投资界也并不看好,但随着滴滴出行、摩拜共享单车等站到互联网时代风口上,以及国内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分时租赁这两年来活跃了不少,整车厂、互联网企业等纷纷在此领域试水。

第一财经记者在上周末来到EVCARD上海松江运营中心,汽车运营中心内有明显的分隔区,留出较大的空间进行一些车辆的清洁,内侧则是运营人员办公休息的地方。门口共有四个充电桩,停放着三辆共享汽车。在记者短短停留的10分钟内,就开进了一辆,又开出两辆。用户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只需几分钟就可以手机确认好要租借的共享车辆。

1234...全文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