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方星海:原油期货上市准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

2017-09-08 16:45:05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9月8日讯(记者何川)在9月8日召开的2017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引入境外投资者取得重大进展。证监会将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抓紧推进原油期货上市工作,目前原油上市准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

据悉,近年来,我国期货市场对外开放取得了新成绩。一是保税交割试点全面展开。在上期所率先开展铜、铝期货保税交割试点的基础上,大商所、郑商所相继开展了线型低密度塑料、甲醇、铁矿石等期货品种保税交割试点,为引入境外投资者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引入境外投资者取得重大进展。证监会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抓紧推进原油期货上市工作,目前原油上市准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三是与境外证券期货市场机构股权合作取得新突破。中金所、上交所、深交所等三家交易所联合竞购了巴基斯坦交易所30%股权,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中金所、上交所与德意志交易所在法兰克福合资成立了中欧交易所,并上线了首支衍生品——沪深300指数ETF期货合约。部分期货公司收购境外期货经营机构,成为主要国际交易所的结算会员。当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一些较为成熟的品种,如铜、PTA、铁矿石期货等,其价格已经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定价参考。

“期货市场通过期货价格,引导商品、资本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通、配置,是最具有全球化特征的金融市场。期货市场理应在推动我国金融开放中发挥重要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发达完善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撑。”方星海表示,总体看,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程度和国际化程度,与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定价和风险管理需求相比,还很不够。

从服务实体经济风险管理看,2013年以来,中国连续保持全球进出口贸易总额第一位,连续八年位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4年以来,中国实际对外投资已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与实体经济开放程度还不匹配,还不能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开放的风险管理需要。

从商品定价机制看,当前国际上主要的大宗商品已从传统的生产商或贸易商主导定价,逐渐转变为由相关多元各方参与的期货市场主导定价。在国际贸易定价体系中,中国的声音还很弱,虽然中国商品期货成交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位,但主要由于没有足够数量的境外产业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价格的权威性还不够。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对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