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Z博士的脑洞|这是旧周期向新周期转换的开端,改革并未完成

2017-09-08 14:28:45    万喆(特约评论员)  参与评论()人

如今,关于“新周期”是否已经开始,又成为了学界、业界等的焦点,引发许多看似无法调和的争论。

旧周期“旧”在哪儿?

其实,要看“新周期”有否“启动”,则需要先看看“旧周期”究竟几何。了解了“旧周期”因何“迟暮”,需要怎么“落幕”,志在如何“履新”“重启”,才能说是否已经“辞旧迎新”,步入新周期了。

“旧周期”之所以成为“旧周期”,因为其有许多“旧问题”。

到2015年,房地产市场交易量进入下行通道,PPI数据连续下滑,工业企业利润不断收窄,金融市场乱象频出,地方债务问题隐忧不断。

这些问题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其中,既有一些旧观念造成的,比如前些年GDP竞赛带来的地方政府过分、单一追求GDP增速,忽视地方经济、地方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甚至揠苗助长,使经济走向“脱实向虚”;也有一些旧手段造成的,比如过分依靠货币政策的单一效果和短期效应,无视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遇到经济有“下滑”趋势就赶紧用货币放水的手段,使经济加速“脱实向虚”;还有一些旧机制造成的,比如财政分权加上刚性兑付,使不少地方政府和许多国企,都隐含着各种信用危机、效率危机、预期危机,使经济加重“脱实向虚”;当然也有三者的合体,市场飞速发展,对市场的理解远远落后,一段时间内监管系统跟不上步伐,市场规则形同虚设,使经济陷入“脱实向虚”。

新周期该怎么“新”

中国经济何去何从,成为全球焦点。2015年,中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底,将“三去一补一降”作为重要任务;2016年,着力于“防范系统性风险”;2017年,点明“既要防‘黑天鹅’,又要防‘灰犀牛’”。应该说,把问题看得很清楚了,对症下药,药方也很明白了。市场需要出清,需要转型升级,需要新动能。做好这三件事,才能说进入了“新周期”。

当前,在改革不断的深入推进下,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总体而言,初见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6.9%,表现相当亮眼。其中,企业效益正在好转。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增速较上年全年分别上升8.6个和14.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国有近万家新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产,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7.6%。且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