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东北振兴方案

2017-09-06 11:07:03      参与评论()人

最近,微信群里对林毅夫教授主持的《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有很多讨论与争鸣。“东北振兴”、“再振兴”始终未见成效,这几年继续“塌陷”,如何转型发展是国家领导人极为重视并深感揪心的问题,人们高度关注“新结构经济学”能否破解东北转型发展难题,是十分自然的事。

目前学界争议主要集中在:现行体制不变条件下政府产业政策能否破解东北振兴难题;东北转型发展应聚焦什么产业。笔者去年暑期去内蒙古休假,到过满洲里,近期也多次去辽宁和吉林开会,趁学界热议之际,以“增量改革”为出发点,对这两大问题发表几点意见,供政府决策参考。

生产要素四分法和以人为本的市场导向

(1)社会资本是传统生产要素的粘合剂

世界银行曾经将国民财富分为生产性资产、自然资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四类。社会资本是一种文化与制度的混合物,决定着一个社会给定的资产在转化为可持续福利方面为何比另一个社会更有效。或者说,社会资本积累决定着前三大生产要素增进国民福利的效率。这个四分法可以作为国家之间和一国内部地区之间资源秉赋比较优势的有效分析框架。

就现状而言,中国的国民财富结构存在失衡。人力资本积累仍然不足,在劳动力供给的可持续性方面,在劳动者健康、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社会资本积累是有利有弊的。

社会资本积累或包括文化在内的广义制度,可理解为经济活力、动力与国家治理能力的综合决定因素,是传统生产要素的粘合剂,因而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

从战后70余年的国际经验来看,和平与发展与很多非洲国家无缘。作为世界级难题其原因复杂,但是缺乏有利于生产性投资的社会资本积累显然是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我国东北地区经济塌陷而言,根植于本地传统文化深处的“隐性体制”(刘世锦语)或潜规则显然是窒息经济活力、动力的社会资本“负资产”。资源秉赋与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必须与广义制度的比较分析相结合,否则必定会有重大缺憾。

(2)产业发展应“以人为本”

产业定位需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市场导向基础上,应系统研究我国人口结构和收入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给出本国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收入结构则决定了这些客观需要在何时并以何种规模转化为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因此,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需要建立在宏观环境、我国现行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基础上。民营企业投资必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吸引民间资本需要考虑产业发展的市场容量。国家投资也需要支持有持续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以避免战略资源的错配或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