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胡伟俊:美国的“老周期”,中国的“新周期”(2)

2017-09-01 11:13:02      参与评论()人

美联储成立之后,企业资本开支的周期,慢慢变成了美联储的政策周期。当美联储看到失业率升高到一定水平,就会放松货币政策,但一段时间后通胀也开始上升,等通胀升高到一定水平,美联储又会开始收紧货币政策。可以说,二战之后美国经济每一次的上行周期,除了2008年金融危机,都是被美联储的紧缩货币所扼杀的。

对于这种经济周期,不论是经济学界还是中央银行,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4到1995年,美联储在格林斯潘的领导下,成功地实现了货币紧缩的软着陆,从而成就了美国历史上最长的经济扩张。到了本世纪初的时候,经济学界的共识是,经济周期的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当然,我们都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这就牵涉经济周期的第二个原因,金融冲击。

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以及2008年的大衰退,都不是由于企业投资的变化,而是由于金融体系的崩溃。两次衰退相望超过70年,可见金融危机并不常见。所以主流的经济周期理论并不包含金融部门,而所谓金融周期,直到2008年危机之后,才在学界和业界得到更多的重视。指出金融体系存在内在不稳定性的明斯基,直到死后才爆得大名。美联储主席耶伦更是在今年6月大胆预言,在“我们的有生之年”,美国将不会再次发生金融危机。

在美国历史上,金融危机的爆发的确非常罕见,所以每次都对经济学研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原因在于金融危机所导致的衰退,比起由于企业投资造成的衰退,复苏的时间要长很多。而在现代民主政治下,选民很难忍受政府在衰退面前长期无所作为。为了论证政府干预的合理性,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应运而生。

简单地说,古典学派和凯恩斯主义都同意供需始终应该是平衡的。但古典学派认为供给决定需求,而供给是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的,所以政府做不了什么。而凯恩斯主义认为恰恰相反,是需求决定了供给,所以,当需求不足的时候,政府就应该介入。战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与其说是因为其理论有多精巧,倒不如说它迎合了大政府的时代精神。但无论如何,政府的刺激政策都不能解决长期的结构性问题,这就牵涉到经济周期的第三个原因,技术冲击。

在20世纪另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看来,经济周期就像波浪一样,就像19世纪的钢铁和铁路,20世纪的电力和化工,以及最近的信息革命。这种技术的冲击,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比金融冲击的影响更加深远。比如信息革命,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而且使得发达国家贫富差距的扩大,而这又导致全球民粹政治的兴起。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都是互相联系的,本质上都是在书写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