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经济频道首页 > 经济要闻 > 正文

深圳“放大招”,东莞惠州为何成华为大疆等深企新宠?

2017-08-22 09:00:04    第一财经APP  参与评论()人

一种新的“前店后厂”模式,正在深圳及其周边城市形成。深圳从曾经港澳地区的“后厂”,变成了如今的“前店”,它的创新能力已得到大幅提升。

近年来,深圳一些高科技企业加快了在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布局的步伐,“深圳总部、研发”+“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生产制造”的模式已经成为了许多企业的标配。

当地区域经济分析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称,深圳和周边城市正在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厂”模式,珠三角内部正在重新进行产业分工,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步伐正在加快。

制造业规划升级

深圳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7700.43亿元,占GDP的39.50%,同比增长7.0%;第三产业增加值11785.88亿元,占GDP的60.46%,同比增长10.4%。这意味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突破六成。

其实,早在2016年上半年,深圳第三产业比重就首次超过六成,二三产占比由2015年同期的41.1:58.9调整为38.9:61.1。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38.6:61.4,三产占GDP比重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

深圳三产比重升高的背后,是当地制造业的规划升级,除了传统产业之外,深圳的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也逐步在周边城市布局。比如,2013年大疆科技在东莞买地;2014年中兴通讯将生产基地迁往河源;2015年比亚迪在汕尾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6年华为终端转移落户至东莞松山湖等。

周边城市也加快了接纳深圳企业布局的步伐。深中通道(连接深圳和中山)获国家发改委立项后,中山市发改局统计显示,其近3年已接纳230多家深圳企业落地中山;江门市工商部门统计,已有198家深圳企业在江门投资,设立企业法人共166户,,注册资本300.2亿元,同时,深圳企业在江门设立的分支机构达225户。可以看出,“深圳总部、研发”+“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生产制造”的模式已是很多公司的常态。

深圳市政协今年7月发布关于实体经济的调研报告称,深圳现有工业用地存量少,呈碎片化状态,已无法满足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需求,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环节,特别是生产环节,向周边城市扩展,如华为迁往东莞、中兴迁往河源、比亚迪迁往汕尾等,形成了新型的“前店后厂”模式。